【解说】他植根基层,心系百姓冷暖,他立足中原,胸怀家国天下,他放眼世界,初展治国方略。
【解说】2004年12月12日下午,在河南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即将调任辽宁的李克强,依依不舍的与河南干部话别,他满怀深情的说,在河南的这些年,和大家一起投身河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目睹了这块古老土地上所发生的明显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在上个世纪末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进而很快达到小康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中西部地区首位,中原崛起的势头全面形成。我以曾作为河南人民的一员而引以为荣,并将会不断从我所体会到的河南人民的宝贵品格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解说】讲完这番话,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解说】1998年,43岁的李克强踏上中原这方热土,就任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随后,当选河南省代省长、省长。2002年,担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7年间,他走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和河南人民一道开拓进取,河南经济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五位,居中西部省区之首。长久以来,河南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缩影,解答了这道复杂的中原方程式,也就找到中国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在李克强的引领下,河南,中国中部的这艘巨轮,是如何起航的呢?
【解说】1998年,一场波及整个亚洲的金融;矶,一时间,高速运转的中国经济顿时步履蹒跚。此时,河南经济增长尤为艰难。初到中原大地,刚刚履新的李克强将会如何带领中原人民突出重围,破解河南发展的难题呢?
【解说】1998年下半年,李克强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基层,察民情、亲民生、考察企业、调研乡村,实地听取各方面建议。在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后,他科学决策了河南的发展方略,不仅扭转了全省经济迅速下滑的局面,更开启了其后的良好发展态势。
【解说】与很多人把河南视作单纯的农业大省不同,李克强在这里为中原亿万百姓奔小康设计的基本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解说】2002年12月24日,他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完整的提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2003年7月,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正式确立这一战略,并明确了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这对一个一直优先考虑农业问题的农业大省来说,把工业化放在首位,不能不说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是一个创举。
【解说】从三化协调,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这不仅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条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
【解说】早在2000年底,李克强在主持制定“十五”计划时,就提出到大力推进产品、产业、所有制、城乡、人才培养等五项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较高的成长速度和较高的成长质量。为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发挥中原区位优势,李克强用世界的眼光度量河南。在对外开放中,他敏锐的把握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创造性的提出了东引西进,开放带动战略。促进河南由有限范围、有限领域内的开放,发展成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竞争。
【解说】这一系列措施全面展开了河南区域经济新的战略布局。
【解说】建设郑汴洛工业走廊,大力推进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支持郑州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建设工业强市,河南比其他省更早的调整工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解说】2003年,河南电解铝企业平均规模和技术水平就开始领先全国,其中综合能耗等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河南在中国最先实现了全部电厂建脱硫设施,最先启动关停小火电,并实现5年关停978KW的任务,被国家有关部门称为“河南模式”在全国推广。
【解说】在注重产业结构的横向科学调整的同时,李克强力推河南注重产品结构的纵向开发,实施品牌化战略,实现从原料大省向制造大省的跨越。
【解说】铁路一直是河南省原材料外运的主要通道,1998年以前,郑州铁路东站总货运量中有2/3以上是原材料,到2003年上半年,原材料的份额降到了1/3,制成品的运量则整整翻了一番。到2004年,河南本土不仅成长起来一大批巨型企业,品牌化发展也改变了河南。
【解说】许继集团,全国同行业综合实力最强;洛玻集团,全国最大最先进浮法玻璃生成线;风神轮胎,全国最大的金刚子午线轮胎生成基地;洛阳一拖,全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基地;郑州宇通,全国最大的大型客车制造企业。
【解说】时间回到1998年,当时河南的城镇化率只有20.8%,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根据河南省情,李克强相继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中心城市带动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解说】随着对城镇化发展思路的进一步深化,李克强认为,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形态,河南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构筑河南,乃至中部地区具有强劲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他亲自选定了26个中小城市,115个重点乡镇和中原城市群作为突破口,自2003年起,李克强开始系统深入调查研究,谋划中原城市群发展。在中共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上,他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要举全省之力,优先发展,使之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随后发布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正式将中原城市群确定为河南今后一个时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中原城市群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犹如拨云见日,搭建起了一个5.87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大舞台。
【解说】在这个对河南影响深远的战略构想中,郑汴一体化,郑洛城市工业走廊,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半小时经济圈,建设生态宜居城,和若干生态带,生态含氧区等宏大布局将9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为辽阔而古老的中原大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解说】2004年春天,20多位院士专家齐聚河南,为中原城市群战略构想把脉会诊。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的话鼓舞人心,他说,河南已具备了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条件。
【解说】在探寻中原城镇化道路上,郑东新区无疑是李克强主政河南时的一个大手笔。在谋划河南城镇化战略初期,李克强就胸怀全局,审视省会郑州,此时的郑州,中心城区规模偏小,而且受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受到制约。仅2000年一年,李克强就至少3次,和郑州市一道研究郑州规划和发展新区。在他的力推之下,郑州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建设的思路,推动旧城与新城的互动发展,实现了产城融合、要素集合,呈现出金融业、高端商贸业、物流业、旅游业多元发展的格局。
【解说】如今的郑东新区,不仅以激情浪漫的水域靓城成为一个展示河南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成为郑州的金融商务中心区,形成了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
【解说】中原熟、天下足,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这块土地上的春耕夏种秋收,时时刻刻受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1998年之前,河南种植的小麦,曾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这些小麦,都是只适合加工面条、馒头的中级麦,那些附加值高,用来生产面包的强筋麦和用来生产饼干的弱筋脉在当时的中国几乎全靠进口。为了改变人们一层不变的种植习惯,李克强在深入乡村调研座谈中,面对面的与乡亲们对话,与当地干部对话,向他们描绘中原大地现代农业的壮丽图景。李克强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即优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农业,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变农产品为工业品,推进农业的工业化。
【解说】观念一转天地宽,种植结构的调整改变的不仅是中国粮食的进出口格局,随着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延伸,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河南真正开始向农业现代化迈出一大步。
【解说】从2000年起,河南粮食产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从2002年起,河南夏粮开启了连续10年增产的奇迹。这里以全国1/16的土地,生产了占全国1/10以上粮食和1/4以上的小麦,每年输出商品粮和粮食制成品300亿斤。粮食的年年增产,让河南的农产品深加工加速驶上了快车道。全国人每吃两根火腿肠,就有一根产自河南,三块饼干河南有其一,三包方便面一包在河南,两个速冻水饺一个河南包。河南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叫响全国。河南双汇,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河南华英,全球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河南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成基地,河南食用菌、方便面、调味品全国产量第一,三全、思念、大用、众品、科迪、白象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享誉全国,河南就此成为粮食、肉类加工能力最大的省,食品工业品牌最多省,也成为中国的粮仓和厨房,事实证明李克强在中原这片热土上,开创的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对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郑东新区成为中国新型城市示范的样本,中原城市群的构想,为后来国家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成功的案列,在历届的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探索基础上,在位中原人民谋划三化之路过程中,经过长期深入的调研实践,2003年3月李克强把实现中原崛起战略构想,向全省人民公布,中原崛起的构想,让人民眼前一亮,河南自此向着全新的目标奋力前行。
【李克强】河南要实现中原崛起,紧紧抓住我国经济正在形成东中西互动这样一个新格局,来建设汇集全省的近1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原崛起也可以说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对河南来说也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现在正在加快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中心带,来带动全城发展,同时也在壮大县经济带,为解决三个问题,提供更好的基础,也可以说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整体带和壮大县区域经济,这两翼整体发展,来推动中原崛起。
【解说】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无数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传统的农业大省,从此向新兴工业大省迈进,李克强为中原构画的三化路径,使河南几年间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为进一步拓展对外联系,把河南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中全面考虑,办成了许多年来想办未能办成的大事,如今行驶在中原大地,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里高速通车总里程全国第一,在这里有密度最高的骨干的公路网,开车动任何一个县城出发,20分钟就可驶入高速公路,河南的高速网已经成为国家三横三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郑东站的建成使用,全国高铁在郑州十字交汇,回想起当年的设想和蓝图,河南交通人念念不忘李克强是怎么样拓宽思路,理清思路,科学决策的,在郑州新高技术开发区新郑州大学是李克强担任河南省委书记打下的坚实基础,如今已建设新郑大,新河大为代表的新人才强省战略已经为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1998年河南在校学生14万人,到2004年李克强离开河南达到70.28万人,尽增高校16所,河南豫南文楼村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李克强,1995年以前,非法采集原料血浆使河南多地民众感染艾滋病毒感染者。2002年多地相继成为疾病多发区,河南因此一度成为中国艾滋病成为重灾区。
【李克强】老百姓有可能的时候,党委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帮老百姓渡过难关
面对这场严重公共卫生事件,李克强多次深入病情较重的乡村与患者家属家中,与他们促膝谈心与他们共同面对灾难,在李克强的领导下,河南省委省政府选调400医疗骨干组织38支医疗队,进入38个重点村,进入全面防治工作,确立患者四有一部的应急机制,保证艾滋病患者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基本医疗保障,不让一个艾滋家庭的学童失学,实施免费对患者免费医疗的7个一医疗救治机制,这些措施成为后来国家对艾滋病患者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前奏,2004年河南艾滋病蔓延的势头得到有力遏制,时任联合国驻华代表处魏英瑛对于高度赞誉,称河南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河南的防艾滋病经验值得在国际范围内推广。
【解说】在李克强在破解发展难题,普惠民生的背后,饱含着他根至基层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成果由人民共享,河南城镇化率2000年以来年城镇率年平均提高1.57个百分点,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转移农村人口100万,2002年到2004年三年间优质小麦基地建设为河南农民增收17个亿,2003年村村通公路,到2007年河南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或泊油路,走在了中西部前列。
【解说】1998年河南启动了电网改造,到2000年农民一年就减负5亿元,现在全部实现了生活用电城乡同价,2003年河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2007年实现这一目标。河南的王屋山是愚公移山故事发生地,多少年吃水成为这里最大的难题,一立方米水价高达40块钱,直到2000年底仍有8万人吃水难题,乡亲们的吃水问题李克强十分惦念牵挂,2002年1月20日,蜿蜒曲折的2500公里的王屋山饮水工程,把水送到了这里,致使王屋山山区的小山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解决山区群众吃水难,只是李克强心系民生难题的一个缩影,饮水思源、流水无声,一点一滴总关情,它流淌的是主政者想人民所想,及人民所急的百姓情怀,滋润的是亿万中原人民的心。乡音乡情斯土斯民中原人民难忘的是他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为河南发展大计操劳奔波的身影,他萧逸淡食、穿行在乡村访贫问苦的足迹,他和军民一起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一幕幕。
【解说】中原百姓所向所盼,是李克强的所思所想日夜萦绕在他的心头,他在河南的七年间,河南突破了农业大省的传统定位,成为一个经济强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李克强的提出的中原崛起为河南发展定下了基调,为国家出台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李克强】大家好,从理论到实践证明,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这个及其艰辛,河南几年一年一个变化,几年一个大变化,和大家好多同事一起共事,和大家很有感情。祝大家好,祝河南好!
(本片由河南电视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