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崔洪建:中欧如何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东西问)崔洪建:中欧如何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中新社北京4月4日电 题:中欧如何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专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
作者 徐雪莹
4月1日,第二十三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当下,大国博弈错综复杂,国际纷争甚嚣尘上,中欧关系如何走向?对世界格局影响几何?中欧如何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注入稳定力量?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作出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当前俄乌局势仍不明朗,欧洲进入二战后前所未有的不稳定状态。中欧领导人此时会晤,背后有何意涵?
崔洪建:中欧领导人会晤是按既定议程召开的会议,原本每年一次,但去年因各种因素影响没有举行,今年召开具有非凡意义。
会议的主题是聚焦中欧合作并就共同关系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俄乌冲突是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的一个背景,随着冲突持续,它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不断发展扩大,对中欧关系也造成一定影响。双方可以就此问题交换立场并探讨合作方向,但俄乌冲突本身不应成为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最优先议题。
中新社记者:会晤中提到中欧是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您如何理解其中的“文明”角度,以及“中欧要做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
崔洪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是三位一体的,分别对应中欧关系中的战略、经贸和文化层面?!傲酱笪拿鳌笔钦驹谌死嗌缁嵯嗷ソ杓?、共同进步的高度对中欧关系的概括。中欧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类文明的两个主要来源。从现实角度来看,对文明进步的关注最终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体现在国内即“为人民服务”,国际意涵就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论是战略、安全还是经贸合作,最终都服务于人类的文明进步。
中新社记者:如何深入理解中方对欧政策的稳定与连贯性?
崔洪建:中方对欧政策的稳定与连贯性是中国外交原则的重要体现,和中国对自身认识、外交使命和国际责任的认识是一致的。中方一直将自身定位为保和平促增长的建设性力量,由此定位出发,中方对欧政策始终围绕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核心保持稳定连贯,不受单纯的利益驱动也不因外部环境变化而朝令夕改。简言之,中方并不因之前实力不如欧洲就卑躬屈膝,也不因现在强起来了就颐指气使。
当然这种政策稳定应当是相互的,欧洲在同中国相处时也应不忘初心,不能因国际形势、实力对比变化就朝三暮四。
中新社记者:此次会晤前,一些西方舆论渲染中欧关系出现“紧张”“波折”,试图用乌克兰问题绑架中欧关系。在当前欧洲对华战略自主性受到美国影响的情况下,您认为中欧关系的发展,应当如何摆脱冷战阵营对抗的逻辑?
崔洪建: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在讲话里强调的一点。美国会从其战略目标出发,持续对欧洲施加影响,尤其是希望欧洲在对中国的认识、目标和手段上和它保持一致,这是它对欧洲作为盟友的要求,也是美国霸权在欧洲的体现。
对于中欧关系来说,为了搞好双边合作,一个紧迫任务是要抵御住外界的不良干扰和破坏。中欧应当有战略定力,不受外界裹挟。俄乌冲突一定程度上是冷战思维的回归,比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对抗性的集团政治等,美国乐见其成,但它不符合中欧的利益,应当共同反对。
中欧双方当下面临的紧迫任务是要在应对俄乌冲突中进行合作,进一步杜绝冷战思维、阻止冷战回归。否则即便俄乌冲突停止,今后欧洲还可能上演类似悲剧。同时,只有杜绝冷战思维,欧洲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战略自主,真正成为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的稳定一极。如果追随美国的战略目标,最终难以避免滑向新冷战陷阱。这是当下欧洲亟需反思、批判冷战思维的重要原因所在。
中新社记者:中欧领导人会晤如今已走过24年,请从峰会渊源、设立机制等方面简要介绍其历史。
崔洪建:中欧领导人会晤最早是总理级别的,即中方总理和欧盟机构主要负责人之间进行的机制化的交流和沟通。近两年来,领导人会晤形式有一些变化,加上了峰会环节,即中国国家主席和欧盟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
首先,领导人会晤机制作为中欧关系的顶层结构,多年以来对中欧关系的正常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领导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可以就中欧之间的重大合作事项和关切进行决策,并更好地将决策落实到执行层面。
第二,中欧之间有比较完善、系统的对话和交流机制,并以领导人会晤为顶层设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伞状结构。到目前为止,在领导人会晤机制下,中欧已经建立了5套高级别对话机制和70多个各层级交流机制。领导人会晤在中欧合作的庞大系统中扮演着统领和驱动的角色。
第三,历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内容和成果集中体现了中欧关系的总体发展历程,中欧之间从最初的以经贸合作为主,逐渐向政治、战略、安全、人文对话等多领域扩散,体现了中欧关系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部到整体的变迁。这体现了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的重要性和成果。
中新社记者:会后中方发布的新闻稿提出,中欧关系需要“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一些稳定因素”。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欧盟超过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于中欧经贸合作前景,我们可以如何期待?
崔洪建:首先需要稳定经贸关系,无论是疫情还是俄乌冲突,都在持续对和中欧经贸合作相关联的供应链产业链,包括市场、金融、能源等领域造成持续冲击和影响。中欧经贸合作需要在不确定不稳定环境中增强应变能力和韧性。
其次,要抓住未来经济复苏机遇,进一步强化双方经贸合作的深度、广度。深度是指把原有的经贸合作做实并做出增量来;广度则是在绿色、数字等新兴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这也是为应对国际形势变化,促进中欧双方更好互利共赢。
中新社记者:对于共同抗疫,中欧应如何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
崔洪建:之前中欧双方已集中讨论过开展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问题,包括早期在医疗物资和疫苗方面的合作。接下来双方还需要找到共同方向,逐步克服疫情影响,让双方合作不受阻碍、减少停滞。现在欧洲多数国家逐渐适应疫情变化,进入“常态化”防疫阶段,中国正面临新一波疫情的考验,但双方需要通过疫苗相互认证、放开限制措施等办法,让交往交流尽快回到常态。这是目前亟须双方合作共同解决的问题。(完)
受访者简介:
崔洪建,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并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并曾在中国驻外使领馆担任主管政治事务的外交官。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中心执行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是国际政治与中国外交、欧洲政治、经济及安全事务、北约与地区安全以及中欧关系,发表了多篇论文、政策报告和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