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4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指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已成为新一轮的改革攻坚点。
所谓市政公用事业,是指包括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公共交通、道路与桥梁、市容环境卫生、垃圾处理以及城市园林绿化等在内,由城市建设部门主管,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普遍服务的行业。其不仅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百姓的生产生活,而且与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将市政公用事业视为公益性事业。长期采取低价格、高财政补贴机制,价格基本不受供求关系和成本变动的影响,以便与计划体制下长期的低工资相适应。政府既是企业的监管者,又是企业的投资人和经营者,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中国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如减少或取消财政补贴、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制度等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看改革幅度较小,以至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所谓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是指在中国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改变政府包揽一切公共服务事务的局面,形成多元竞争格局,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向市场监管方面转变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和生产效率。
具体来讲,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首先,必须打破行政性垄断,以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其次,必须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再次,要把传统国有企业改造成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最后,要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中国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当前中国市场化改革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在竞争性领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为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得到完善;而在非竞争性领域,尤其是基础部门的市场化进展还比较慢,仍然沿袭过去那种国家垄断经营的模式。因而,下一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升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使改革进一步向深度推进,向中国经济的“深水区”迈进。这其中,就包括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