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京人吃水皆汲于井。彼时所凿之井,因缺乏科学常识与技术,故其水大都苦咸且涩;以此水泡茶,即使是毛尖、雨前等名贵的茶叶,也喝不出什么香味儿。
北京的甜水井甚少,自然就更可贵;而位于平则门(即阜城门)护城河畔的“蜜罐井”,则简直被视为宝贝。相传该井源于玉泉山之泉水,夏日饮之凉可彻骨,清爽宜人;冬日饮之,则略具暖性。慈禧太后曾饮此井水,欣悦之余,便随口封之曰“蜜罐井”。
小小的一口蜜罐井,不足以供大内所需,禁廷及显贵们吃水,便特备水车,间日至玉泉山汲取泉水;交通不便,所费亦属不赀。迨庚子之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不堪饮苦水,亦取水于玉泉山;终因交通不便,不久遂有一德国人在前门外樱桃斜街凿洋井一眼,以供饮用。翌年两宫回銮,德兵归驻东交民巷,洋井遂为一山东人所购,论桶出售;且渐渐有诸多以挑水为业的山东大汉来此趸水,至是遂开洋井业之先声。嗣后,商部为供奉大内用水,乃聘请日本人先后在三贝子花园(今之动物园)等处凿井四眼。入民国,自来水因售水价昂,未能普遍于民间,洋井业遂极兴旺。
洋井所在地,北京人称之为“井窝子”。三十年代时,北京的井窝子遍及全球。大凡井窝子,都有茅屋一间,辘轳一架,石雕水槽一具。这里一年四季是挑水的集散处,也是赶大车、拉骆驼等劳动者经常光顾饮牲口的地方。
北京的小康人家及铺户,大都雇用挑水的。那些以挑水为业的山东人,其全部生产工具只有一辆独轮水车,一副水筲和一根扁担。水车的两侧各置一个长圆形的水箱,贮满水后有千儿八百斤,推将起来须左右频繁地扭动着身子才能掌握平衡;而那木轮与轴瓦紧紧地磨擦着,不时地发出一阵阵吱吱吱吱的刺耳声响。
从水箱往水筲里放水以及将水倒进用户的缸里时,扁担一直不下肩,两只水筲也一直不着地,动作是那么麻利、协调、漂亮,给人以造型艺术的美感。
挑水的与用户,彼此信任无疑。每挑一挑水,便用石笔在用户的门框上画一道儿,月底凭道数多少结算水费;挑水的绝不多画一道儿,用户也绝不偷着擦去一道儿,彼此讲究信义,在当时社会,颇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