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华:自媒体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
自媒体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
作者:王春华 新华网编辑
“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声!闭舛位霸さ垂奘然说男。自从1815年东南亚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杂志创刊以来,海外华文媒体的需求不断扩大,新旧更替更为频繁。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介,都是资讯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这个意义上说,海外华文媒体的范围得以拓宽,传播渠道得以扩大——每个华侨华人乃至劳务输出者都成了一个自媒体,成为住在国与所属国之间了解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下面分别以2013年3个新闻事件,从民俗、文化和文明的角度简略谈谈自媒体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
中外民俗交融: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据俄罗斯《观点报》等2013年5月16日报道,3名中国女子在俄南西伯利亚的哈卡斯共和国境内被人谋杀。据了解,2013年5月14日为当地祭祀去世亲人的日子,居民们将食物供奉在先人墓前。祭祀结束后,3名中国女子在墓地里收集被留下的食物。哈卡斯人是俄联邦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根据当地习俗,墓地供品严禁食用,3名中国女子可能是因为不明白这一习俗才招来杀身之祸。
在中国,许多祭祀的食物是可以食用的。祭品在老话里叫做“神余”,在民间思想里,故去的亲朋成为了神仙,所以祭品能吃,并且民间流传“吃祭品可以延年益寿”的说法,祭品会在撤供之后食用。
人文地理是经过岁月积淀形成的,因此全球各地的习俗不同。劳务输出者、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生活,必须深刻细致地了解原著民的民族习惯和社会习俗,多了解一些当地的生存常识和生活知识,以此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摩擦。事实上,民俗交融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将会十分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