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陈晓旭出家,错愕只停留于心头几秒钟。一是很久没有她的消息,不知道她原来是学佛的;二是想,怎么偏偏会是她,演黛玉的那个人。但是这错愕很快就过去了,对于出家这件事本身,却真的一直都没有觉得吃惊。一位马来西亚朋友,在美国念完博士后,到美国航天局工作,按理也是功成名就之人,不缺吃穿。然而他先跑去念心理学,后来又学了佛。当时我不懂得,还以为是因为无聊。过了几年,他父亲出车祸突然去世,在他家做客时看到他坐在落地窗旁读佛经的平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由此对佛教有了一种新的看法。
这一次陈晓旭出家,激起了无限的热闹和风波式的动静。本来出家是一件脱离俗世的清静事,竟然折腾到变成了一幕娱乐连续剧,网上更有好事者将她家中的所谓“豪宅”图片也翻了出来,以之去印证各种不着边际的遐想。
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年那部《红楼梦》承载了太多人少年青春的回忆,她所诠释的林妹妹,无论有几分像与不像,也已经因为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里一部大制作电视剧的传播影响力,而成为不少人对林黛玉的集体想象。
怀旧有时候是一种偏执的力量,会让过去的某些人与事凝聚成一种情结。就比如至今还有不少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的粉丝对那部剧抱有无比高的定位。
尽管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他人的信念选择,但在某种不自觉的惯常思维中,谈论到那些选择时,会或多或少地带上一份居高临下的容忍,而有时候大家的尊重与宽容,似乎多是同情,或者惋惜。尤其是像对陈晓旭这样家财万贯的女子来说,好像大家认定了出家是苦的,享受世间的荣华富贵才是幸福。所以网络上充斥着潮水般的叹息,甚至去添加形形色色自以为是的猜想,狠挖是不是绝症让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抑或如某种著名大嘴所言是为了逃税。这些言论背后暗含一种潜台词是:她怎么会落到(或者说被逼到)了这一步?出家,就是一种逃避吗?未见得,我以为人终究还是为了追求幸福才继续赶路的,只不过,她想去的地方,未必是你眼中的天堂而已。
记得有一次采访赖声川,他谈及二十几岁开始学佛,他说他不是信佛,而是学佛,因为佛教到目前为止都为他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说,陈晓旭的出家,在我眼中,和去重新读大学是一样的。不是消极,而是积极。因为真要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寻求人生的答案和真谛,总是比直接从高楼上跳下来积极了很多。就像姜昆后来碰到出家的李娜,问她为什么要出家,她回答,不是出家,是回家。要知道,家财万贯固然是一种幸福,能找到人生的答案,这寻找本身,也同样是一种幸福。(水木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