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黄金周期间,中国银幕的4/5让给了一部好莱坞影片,首先当然因为观众爱看,
而院线无底线地为市场让步的过于急功近利行为,并不只是市场的责任,更不是好莱坞电影的过错
★ 文/列孚
中国内地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每天电影票房排行榜。要是有,这两周恐怕会让所有中国电影人天天饮食不安,觉睡不稳。不过,大家也早通过种种渠道了解到,在这一档期,好莱坞强片《蜘蛛侠3》占去了中国首轮电影3200块银幕的80%以上。而同一档期上映的中文电影《明明》《红美丽》票房惨淡。
这个情形既可以想象,也属情理之中。尽管两片的主创者个个忿气难忍,向发行商、院线发炮,甚至要向好莱坞发泄,还要站到电影院去为自己的电影卖票,以示抗争。个别从来没有票房贡献的导演,如贾樟柯也跑出来凑热闹,这就更大可不必了。贾樟柯对票房哪来的发言权呢?而另一个“加把口”者张伟平(《英雄》《十面埋伏》制片人)更让人感到可笑,他好像忘记当年他自己那部“大片”是曾经如何霸道。
国产电影在同档期票房惨淡“属情理之中”,原因很简单,《明明》和《红美丽》并不是娱乐性丰富的电影,当观众早就作了在“五一黄金档”要“挥霍”和及时行乐的打算时,他们首先选择的当然是让自己娱乐消遣,而不是让人看得有些费解的《明明》或看上去感觉有些异样的《红美丽》。更何况,《蜘蛛侠》既有往绩可寻,更因为有风靡数十年同名连环漫画基础,拥有三代,甚至是四代的读者。就算是退一万步,《蜘蛛侠》没有这种种背景集,而是一部全新原创,仅20亿人民币的制作费就已让许多观众好奇而往了。
要怪,就怪我们的院线还没有从总是过犹不及的怪圈中走出来,来到一个常态性的市场生态圈。
首先,“大片”一词的滥用,这原本是相关部门莫名用的“进口分账大片”一词,既误导了传媒,导致“大片”一发不可收拾;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市场,成为院线想借此拉高票房的稻草。各院线也巴不得天天上“大片”,对任何反对声音出现,反驳理由一律美其名曰“市场需要”。
再者,笔者不认为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化比香港更市场化。以这次《蜘蛛侠3》为例,香港8条院线的影院也把大部分时间都给了该片,但是,香港有一条叫做新宝院线的,有6家影院、11个映厅,用了6个映厅全天放映中文影片《十分爱》,5个影厅全天上映《蜘蛛侠3》。新宝院线本身是一条专门以上映中文片为主的院线,“大片”当前,并没有像内地院线那样一股脑地就将中文片赶下银幕或只改上一两场,其余换成“大片”。也就是说,新宝院线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品牌和责任。此外,就算其他院线也并不全然以该片为独大,百老汇院线旗下一家影院有4个映厅,除了安排一个厅上映《蜘蛛侠3》外,其余3个厅上映的是其他五部影片。
香港电影正处底谷,连香港电影院线、发行公司尚会做到虽有所倾向但绝不一窝蜂,且香港电影人也绝不会因为院线不够照顾中文电影,而骂好莱坞“抢”走了香港电影观众。好莱坞这次还第一次打破了由中文电影保持的首映当天票房纪录(原纪录由《少林足球》保持)。香港电影人更多会为自身电影为何没落而担忧,绝不会将“不幸”发泄到别人身上。事实上,在香港哪一天没有好莱坞电影在上映?
这才是成熟的电影市场常态。
一个开放的市场,才会有开放的大格局。内地现在只是个局部开放的市场,相关法规也不完善,或有也未必获得执行、落实。因为市场开放的局部、很有限度和低层次,也使得电影发行公司、各大院线恨不得天天都有《蜘蛛侠》上映。一个常态性的市场规律是通过开放的心态和相关真正落实,才可以建立起来。任何浮躁不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和矫枉过正的粗率,所以,也才有《明明》《红美丽》的主创人员的心浮气躁,贾樟柯才会忙不迭地“加把口”。
中国的电影市场、官员和我们的电影人,什么时候可以早些成熟?我们期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