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看上去都很和谐。生活窘困的艾冬梅收到了徐州一家卫生用品企业的10万元赞助,暂时摆脱了生计难题;企业通过名声见涨的艾冬梅宣传,收到了巨大的广告效应。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理想结局吗?粗看之下或许就是,细细品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在艾冬梅接受10万元赞助的同时,另一则新闻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十运会兴奋剂丑闻而被禁赛的孙英杰,日前刚刚拒绝了一单50万元的广告。孙英杰可以对50万说不,是因为她根本不在乎,而连肉都吃不上的艾冬梅能对10万元视而不见吗?
我们不应该以恶意来揣测这家徐州企业的用心,但我们应该正视这笔赞助的性价比——四年的形象代言=10万元。任何有生意头脑的人都明白,用聘请一个普通员工的钱找一个在全国正被热炒的名人,实在是相当划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家企业是不是有点儿聪明得过头了?
慈善不是比谁给的钱更多,南京退休老人捐给艾冬梅的2万元显然比该企业的10万元更珍贵;慈善不是计较回报,南京一家生产电动自行车的企业同样给了艾冬梅10万赞助,但没有要求艾冬梅做任何事。
利用名人效应代言产品本无可厚非,毕竟我们生活在眼球经济时代,“高光”就意味着“高收益”。然而在艾冬梅落难之时,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换取最大化的广告效应,这样的慈善不免有一丝趁人之危的霸道。毕竟当田亮、刘翔这些巨星接受企业赞助时,他们可以和企业在同一层面上讨价还价,而艾冬梅能对10万的价格说不吗?
什么是慈善?去年退休的“股神”巴菲特一口气向纽约图书馆捐出自己85%的财产——370亿美元,这是慈善;2004年中国政府向受到海啸冲击的印尼捐款200万美元,这是慈善。做善事、献爱心是件好事,但计较回报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动机了。徐州这家企业其实有很多办法帮助艾冬梅,他们可以为艾冬梅解决工作,可以为她在北京提供卖衣服的摊位,或者干脆捐钱。但他们唯独选择了最“明智”的办法:低价聘请艾冬梅当代言人。这不仅利用了艾冬梅此时此刻在国内的名声,更利用了大众对艾冬梅的同情,这还能称为慈善吗?
对于所有真心关心艾冬梅的人,哪怕他不出一分钱,我们也应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而对那些别有用心的所谓“慈善家”们,我们只能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