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有关部门对志愿者在灾区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感谢,但也指出目前伤员救治、灾民安置工作繁重,灾民需平复心绪,恳请志愿者另择时机前来。
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数以万计的志愿者纷纷奔赴灾区,出现在献血、救援、医护、关爱等各个战场,积极参与灾区抢救护理伤员、心理抚慰调适、排查灾害隐患、维护灾区稳定等工作,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不计报酬、不怕困难、不顾危险,有的不远千里运来了灾区急需的食品和水,有的放下数千万元的生意加入了搜救队伍,有的为了去灾区甚至不惜举债前行……这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义举,播撒着同胞之爱、民族之情,彰显着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光辉,体现了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责任自觉。
当前,灾区工作已经逐步转入疾控防疫、灾后安置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志愿者们如何行动,才能更有效地支援灾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许多志愿者千里迢迢赶赴灾区,表达慰问,奉献爱心,这种感情弥足珍贵,这种分担值得尊敬。但从灾区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志愿者,选择其它表达爱心的方式,“另择时机前来”,就是对灾区工作的最大支持。
大灾之后防大疫。地震之后,灾区环境恶劣,受灾群众往往集中安置,灾区还集聚了十多万救援人员,加之天气闷热潮湿,极易引发疫情。当前,灾区的卫生防疫面临七大挑战:水、食物、垃圾粪便、尸体、老鼠、蚊蝇、人口移动。因此,如果此时大批志愿者不断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流动,很容易成为疾病传播的隐患。
此外,当前灾区依然面临着物资紧缺、交通不便的困难。如果此时志愿者大量涌入,必然会给灾区的交通、食物、饮用水造成很大压力,反而背离了志愿者表达爱心的初衷。
比如,目前已经有超过50支1000多人的心理救援队伍自发赶往灾区,但是许多缺乏基本的灾后心理干预和救援培训,而且援助队之间的工作没有延续性和系统性,结果反而给当地救援工作带来额外负担。
其实,对灾区的奉献,只要落到实处、起到作用,都是爱心的体现,不管是在灾区,还是在灾区外。在灾区不适合志愿者前往时,我们依然有许多途径可以提供支援,比如通过物资捐助,灾区当前最需要的是帐篷,我们多捐助一顶帐篷,就能多帮助几位受灾群众,就是对灾区切实的爱心奉献。
况且,灾区重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最保守的估计也得10年,而灾区的心理救援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专家认为至少也得20年。未来的10年、20年里漫长的过程中,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走出灾难阴影,依然需要无数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依然需要我们持久的爱心和激情。 (何振华)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