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州日报》12月3日报道,北京海淀警方12月2日通报,分别在深圳和茂名铲除两个“猜猜我是谁”诈骗团伙,共抓获9名犯罪嫌疑人。据悉,这是北京警方首次破获“猜猜我是谁”诈骗案件。
“猜猜我是谁”骗局的过程,无非就是受害者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猜猜我是谁”,这时候,受害人听着陌生的口音拿不准对方是谁,但又担心是自己的老朋友,老同学,说不知道会让对方不高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去猜对方的名字。这时候,就正好中了骗子的圈套,不管你说的名字是谁,骗子必然会一口承认。接下来,他就会找出诸如自己遭遇车祸,发生意外等等借口,让你往他指定的银行卡内汇钱。而受害者出于朋友之情,同学之谊,就放松了警惕,如数把钱汇出去,一个骗局就这样完成了。
在这种“猜猜我是谁”的骗局里,起关键作用的是电话、手机、网络等等这些信息时代的信息产品。因为这样,骗子可以避免和受害者见面,也就避免被识破的可能性。同时,正是因为这些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骗子才会步步紧逼,让受害者根本没有思考和查证对方真假的时间就把钱汇出去,等到最后发现事情不对头,骗子往往已经得逞了。骗子依赖信息技术行骗,而受害者却对这些信息技术反应迟钝,更谈不上什么防范意识和警惕性,这正是骗子能够屡屡得逞的主要原因。
信息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很难避免不被泄露出去。比如找工作、买房子、网上购物等等都要填写各种信息表格,留电话。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的个人信息就会落到不法分子手里。要识破骗局,防止上当,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防骗意识。接到陌生人的电话,不管他说什么,都不要轻易相信,如果自己无法当场验证真假,挂了电话以后要马上通过其他渠道予以查证;只要对方和自己“谈钱”,就要马上提高警惕性,拖延一下以给自己留出验证的余地。总之,骗子的最终目的就是一个“钱”字,只要抓紧了自己的口袋,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把钱汇出去,也就不会上当受骗了。
作者: 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