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前夕,在国际雕塑公园举行的“北京相亲大会”现场,2000多名参与者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家长。记者发现,父母代替儿女相亲已成为普遍现象,新式“包办婚姻”正在各个相亲场所上演。 (8月19日《北京晨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曾是年轻人反抗的封建糟粕和铁板钉钉的“过街老鼠”。在不少有情人难成眷属、同床异梦的人生悲剧里,“包办婚姻”往往是人们大肆挞伐的“罪魁祸首”,而自由恋爱则受到热捧。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早被摒弃的“包办婚姻”却改头换面、东山再起,并成了相亲会上“亮丽的风景线”:在上海,“家长聊天会”现场的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人才招聘会;在南京,连续数次举办的“万人相亲大会”都是人山人海,但到场的大多是家长;在重庆和安徽芜湖,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父母相亲节”、“父母相亲会”,将之打造成了一个“朝阳产业”……
孩子相亲,父母们却唱主角,此情此景虽然与过去的包办婚姻有所不同,但那种以父母意愿和好恶为标准的“择偶观”却让人不敢恭维。对父母来说,年龄、身高、家庭出身、工作单位、经济收入都是硬指标,但年轻人更注重感觉;父母亲认为感情是可以培养的,年轻人却并不愿意“先结婚后恋爱”;父辈把婚姻看得很神圣,但对儿女来说,婚姻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他们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来选择生活方式……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些参与相亲的父母还借用商业上的通用做法,为征婚的子女制作了“广告牌”,上面写着子女的年龄、学历、职业等个人情况,大有兜售的意味,一些媒体在评论这种现象时毫不客气地使用了“推销”一词。把神圣的爱情和婚姻打上“推销”的烙印,无疑淹没了“神圣”的光辉,因而让许多青年男女和“旁观者”难以接受。有调查数据显示:50.5%的青年不支持这种做法;55.8%的青年认为没必要举办“父母相亲会”。
不可否认,家长的参与,可以为将来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打下基础,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在婚恋道路上走弯路。然而,父母的参与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切忌大包大揽全权“代办”。那种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以收入取人、没有爱情基础的“速配”姻缘从来就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一旦因性格、爱好和生活情趣等出现“不和谐”,孩子们势必会把责任推给父母,责怪父母,让父母喝下这杯“好心没好报”的苦酒。与其这样,不如把选择爱情与幸福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高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