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亦是创意经济的时代。很多国家都积极拓展创意经济,致力建筑新的文化设施,网罗各类创意人才。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正正在发展文化艺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西九龙文娱艺术区不单止有壮观的外表,还有丰富的内涵,能扩阔市民的文化视野,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魄。在新的文化规划及管理理念下,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起着汇聚效应、融合效应及联合经营效应的作用,我们相信,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能与其他文化设施配合,相得益彰,促进艺术文化发展,为香港的公共文化事业和创意工业带来新的交流场地和创意泉源。
汇聚效应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集合众多文化艺术设施为一体,有博物馆群组、剧院、剧场、露天广场等,产生了汇聚效应,使观众可以在同一天幕下,游走于各种艺术之间,包括国际性的节目、本地的制作;包括舞台剧、音乐剧、栋笃笑、数码虚拟艺术、电影艺术、时装之类等;既有高雅的,也有流行的。在各种艺术之间,观众将能体验到互动和张力,促进思考、提升美感、并发火花。
融合效应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是文化艺术、潮流消费和大众娱乐的结合,各种品味可以交流,各种人流可以融合,形成了融合效应。这除了体现平等和自由的公民精神之外,各种商业与艺术的设施亦可藉着性质的不同,互相补益,制造可持续收益。
规划署在1998年委托罗祖添顾问公司(Roger & Tym)进行《文化设施需求及制订规划标准与准则的研究》,配合本地社会的文化需要,评估直至2011年的文化设施需求,筹谋文化设施发展大纲,制订场地规划标准。研究方法包括背景研究、调查与咨询(包括公众对艺术的态度调查、设施使用者调查、文化界访谈及多次咨询论坛)、国际经验,以及需求评估及确定主要课题。报告书列出五项主题,其中一项是建议采用“艺术区”的横向聚落发展模式,即结合文化设施、艺术活动、辅助服务、娱乐、酒店、零售、食肆等,以达至足够的规模,形成一个“艺术区”,以吸引居民参与。透过这个核心艺术区的辐散作用,配合其他落脚于社区的艺术,让香港贯注艺术气息,逐渐建立文化都会的地位。
联合经营效应
规划署研究报告建议的另一项主题是鼓励私营机构发展新文化设施,使能产生联合经营效应。以民间组织和商业公司特有的弹性及空间,引进具创意的经营策略,灵活引入不同的管理人才,令文娱艺术区洋溢大都会气息。这些国际管理人才,亦会与本地文化界合作,缔造本地艺术特色。政府的参与,不是局限在往昔掏钱建造硬件和直接资助(甚至参与管理)软件的旧思维,而是理解到建立网络、策略推广等手段,比花钱更为有效。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将是香港摆脱过去掏钱资助的老方法,实践艺术行政新思维的场地。
总的来说,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新的规划及管理概念下,政府让民间主导,文化艺术与商业娱乐互惠互利,商界与文化界建立伙伴关系,共同为文化艺术作多元发展,西九龙文娱艺术区与整个香港的文化设施互相配合,在区域观众、创作者和艺团的交流下,将可更有效促进香港与珠三角文化的合作与发展。
香港要做文化增值中心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环境下,艺术娱乐的喜好瞬息万变,过去的公共场馆营运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况且香港一贯奉行自由经济,而今日的文化事业已经与创意工业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牟利”与“非牟利”的组织的经营方法有趋同之势,两者的分野越见模糊,政府再难以“非牟利”之名而参与经营大有牟利潜力的文化场馆和文化事业,香港市民亦一向不期望政府介入牟利事业。故此,在政府监管之下由私人参与提供设施和管理,是较可行的方法。
中国顺利加入世贸之后,艺术交流、文化旅游和文化贸易的增长趋势方兴未艾。在全球化的新时代,自由开放而基建齐全的香港,必须掌握机遇,成为中国对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交流中枢,成为文化商品交流的增值中心。我们期望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将有助香港观摩和仿效全球化之下最新的文化管理模式,进而革新香港的公共文化管理及促进本地创意工业发展,为香港的经济转型提供源源不尽的灵感和动力。
(摘自香港商报;作者: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