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月初,我已在电台节目提出警告:香港电影工业已进入冰封期。那时候,多家电影公司已静静地停产,为了应付港产片“片荒”,院商忙用日片、韩片来填档期,甚至连泰片也用上了,港产片盛世时,这根本是没可能的事。
从前甫踏入十一月,各电影公司已经宣布用甚么卡士拍贺岁片,现在十二月将至,仍未听到贺岁片的安排,甚么“一成一星二华”(即一套成龙、一套周星驰、两套刘德华电影斗贺岁片票房)现象不复见。
过往香港平均每年出产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套电影,今年只得五十多套,票房收益三亿元,仅及正常的一半。
港产片面临绝迹的原因,包括无法无天的非法上载下载;老翻大行其道;有票房有外埠的演员片酬太高,拉高制作费,令投资者却步;剧本吸引力低,无编剧人才;明星太少,来来去去几个,熟口熟面,难刺激入场意欲;电影公司不肯将合约演员外借,扼杀新的演员配搭,令观众失去新鲜感。
不同意一个说法:投资者宁愿拍普通话电影,也不拍广东片,因为普通话的市场比较大,那么在五○年代吴楚帆白燕的粤语片,到六○年代观众转看国语片,是不是代表观众的国语水平突然提升?到七○年代,国语片没落,观众重拾粤语港产片,是不是观众的国语水平骤降?
不,语言和地域性根本不是港产片主要死因,只要剧本有新鲜感和制作认真,观众会重投港产片的怀抱,当然香港及内地海关都需竭力打击老翻和非法上载的网页,港产片定有再兴旺的一天。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 文/查小欣 原题:港产片冰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