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本刊评论员/秋风
让我们把手放在胸口,想想我们的心,有所归宿吗?
过去一百年间,经历了中西文明的几度碰撞,经历了文化上的自我怀疑和放弃,传统的信仰、道德、伦理、文化认同几近崩溃;经历了政治上的几番冲击,曾经给人以支撑的意识形态对一些人也失去了影响。不受节制的商业化浪潮,则最彻底地冲刷了人们的心灵:难道我们集体变成虚无主义者了吗?
缺乏信仰,心灵不受任何约束;不相信未来,只相信现实的享受;不相信周围的人,只相信自己,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一切,而其余所有人或许都是我们的敌人,要么是我们用以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不相信世界上有美好的东西,一切美好的东西在要么是可笑的,要么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坚定的信仰遭到嘲笑,无所信仰则成为自豪的资本;诚实被等同于傻冒,欺骗被认为是一种才能。一些社会学家争相标榜,嫖娼卖淫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有经济学家则论证说,贪污腐败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如此等等。
我们的社会的确创造了经济奇迹,人们的财富和生活的确有了大幅度提高,文化、娱乐、消遣方式的确丰富多彩极了。但是,在这些物质的背后,心灵深处却是虚无的。这种虚无蔓延到人们精神的各个层面:个人的信仰、个体的私德与公德、怜悯之心、公民精神,等等。人们找不到心灵的归宿,社会上因此弥漫着一种普遍的焦虑症。
就精神疾患之严重、心灵环境之空虚而言,可能没有一个时代可以与我们这个时代等同。
不过,反用英国文人狄更斯的话: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也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愚昧的年头,但也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怀疑以至虚无的时期,但也是信仰的时期;这是黑暗的季节,但也是光明初露的季节。
并不是所有人都甘于沉沦。当精神虚无到极端时,一些敏感的人突然发现,这样的生活也许是没有意义的。难道人的生活就是吃喝、就是猜疑、就是欺骗?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不能没有信仰、道德、伦理,不能没有理性精神、公益精神,也不能没有文化自信。古人确实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在物质财富与精神生活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能自动带来道德、怜悯之心、公益之心和公共精神。中国人需要重建自己的精神。它是人们安顿自己的身心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社会能否变得文明而令人向往的关键所在。
到了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人重建其精神世界的某些迹象。也许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人的精神重建的时代。
所谓的精神,包括我们赖以安身立命、解决生命意义问题的宗教信仰,我们对待亲人、邻居、同胞的伦理道德,我们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公益精神和公民精神,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理性精神,以及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们将透过目前看似混沌的社会乱象,掘发那些致力于精神重建的人们的故事。
他们大部分是普通人,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他们可能并无“远大”的抱负,但他们是诚实的人,是真诚的人,是具有信念的人,是热心公益的人,是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是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他们从事的事业可能是卑微的,但他们却使自己的心灵充盈而饱满,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他们也象征着中国人精神重建的开端,并为中国人的精神重建指出了一条条可能的路径。
当然,中国人的精神重建乃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项极为艰难的挑战。它不像制度建设那样可以立竿见影,更不可能如GDP那样可以靠数字魔方变化出来。
中国人传统的精神世界历经数代逐渐萎顿,要重建它,恐怕需要更长时间。因此,精神重建可能是整个二十一世纪的主题。
人们确实已经看到,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增长期,各项政治法律制度也在逐渐转型;人们也一直在抱怨这个时代的精神荒芜。但其实,始终有一股潜流在物质的世界下面涌动,那就是精神重建的努力。这些努力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看起来如此渺小,但它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