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蔡双燕
财富的印迹之一是建筑物。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都能找到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或更早时期的建筑,有花园洋房,譬如天津五大道区的欧式小别墅群;有洋行商厦,譬如上海南京路上的先施公司,虽然历经岁月打磨,依然是财富的象征,向所有人夸耀着它们主人曾经的浮华。
在二十年代,先施公司的对面是永安公司,是当时上海最大最时髦的百货公司,而永安和先施都是郭氏家族的产业。郭家是从澳洲回来的华侨。来上海淘金的冒险家中,有许多是和郭家一样的华侨商人。更早一些,在与上海邻近的无锡一带,产生了另外一些依靠实业起家的富豪 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六大家族。他们经营着纺织业、面粉业、电讯业甚至金融业。
归国富商、新兴资本家、富有的封建地主家族和官宦家族构成了当时中国的名流阶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财富的第二代往往能比第一代创出了更广阔的天地,更响亮的名声。三十年代,正是富家子们进入中国社会主流舞台开始长袖善舞的时期。财富使他们的天分得到了更好的开发,使他们的抱负有了无障碍的实现空间,在多数人还在贫困中挣扎的时候,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毫不意外成为了中国最美丽、最优雅、最智慧和最成功的人。
最著名的当然要算“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的宋家。宋家的长女宋蔼龄是上海第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孩,成年后成为全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而她的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当时中国的最高领导者,演绎了财富加权力的最佳结合。
宋家姐妹和政治的渊源当然和她们的父亲对于政治的兴趣有关,但在中学时代,宋家姐妹的生活和其他富家子女并无不同。当时富人家的普遍特征是这样的:家里有洋房和美国汽车,有管家、女佣、厨师、在城市里拥有几处不同的房产,包括别墅和公寓。拥有宗教信仰,以玩各种西方的新式玩意为时髦。子女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好是西式教育。
至于男孩,百分之七十多是必然要去美国、欧洲留学的,回国后大部分人接过了家族产业的接力棒。荣毅仁是少数没有留学经历的第二代资本家,他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正值日本全面侵华,荣氏家族产业的领头人、伯父荣宗敬不久在香港病逝,国难家难当头,不容思量,荣毅仁开始辅佐父亲荣德生经营家族企业。
此外,成功接手家族产业经营的还有薛寿萱,他留学美国伊里诺依大学,回国后接手了父亲的缫丝工厂,后来成为无锡“丝业大王”;唐星海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纺织企业管理硕士毕业,回国接手父亲的庆丰纱厂;唐君远大学毕业后,到父亲的丽新染织厂从职员做起,一直做到厂长。至抗战前夕,唐氏集团资产在无锡6大资本集团中占20%。
守业失败的例子也有,无锡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的创办者周舜卿曾经积累数以百万的财富,可传到他的儿子手里就衰败了,原因是“不善经营,生活上挥霍无度”。
靠祖业养尊处优的人不少,有了钱,可以尽情地玩,所以富家子弟通常也是社会时尚的倡导者,领导着大众活色生香。
他们也未必都会沾染坏习气,因为衣食无忧,很能培养出对艺术的兴趣,譬如诗人邵洵美,父亲是南京路上杨庆和银楼的老板,他做了诗人和翻译家。对玩得走了火的那一类花花公子和富家混混,社会上揶揄地称呼作“小开”,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在港台电影里还听得到。
上世纪,拥有富人阶层的历史仅仅几十年,中国社会拐了一个弯,一些家族风流云散,另一些分崩离析。当年的浮华终究成梦。听说上海当年红极一时的百乐门舞厅重开之后,不远万里来捧场的,皆是满头华发来追旧梦的昔日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