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7日电 燕赵都市报记者带着相机,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与衣衫褴褛、稚气未脱的小乞丐“亲密接触”发现,这是一支数量庞大、有“家长”组织的新兴“专业”乞讨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共有数千名乞丐,仅石家庄街头每天就不少于500人在行乞。而且,自去年8月1日国家强制收容遣送制度改为自愿接受救助后,街头乞丐正以每月平均5% 的速度上涨。
或许乞讨者深谙“小孩子更能赢得同情心”之道,儿童在乞讨人员中占到80%,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小的两三岁,有的还穿着开裆裤,大的十二三岁,这本该是在父母怀中享受关爱或是在教室里朗朗读书的年龄,“家长”却在其背后教唆指使,敛钱收物。
据了解,每个“家长”都控制两到三名小乞丐,有的小乞丐并非其亲生,而是将邻里或亲戚的孩子雇来乞讨。每年每个孩子要向其“父母”交1000元至2000元不等。
不少市民称这些乞丐是“城里磕头,家里盖楼”的“职业乞丐”。
应当说,“职业乞丐”的出现,令文明和谐的都市生活备感尴尬无奈,更与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形成极不和谐的强烈反差。
记者经常在街头听到市民这样抱怨:“这么多乞丐,越来越不像话了,怎么就没人管管?”据了解,自从遣送制度改救助后,对于街头行乞现象,法律上似乎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城市的各个职能部门对此纷纷表示出“无法可依”的困惑。(王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