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的生命剧本,比她演过的剧本更富戏剧性。她的戏如人生,她的人生却比戏更戏剧化。她在40年的生命中,展现戏剧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张力。戏外有戏,戏中有戏,最后以公开的死亡宣告,一步步走向高潮,留下光彩中不灭的传奇。
如果2003年香港娱乐圈有什么中心事件的话,那就是死亡。张国荣在4月1日的死亡一跃所引起的震撼,到今日依然余波荡漾。他的好友梅艳芳在2003年结束前两日的逝世,使过去一年蜚短流长、无聊琐碎的香港娱乐新闻,一下子有了一个一以贯之、但沉重得连最好的创作人都无法把握的主题——死亡。
梅艳芳之死充满戏剧色彩,不仅因为她本人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更由于其过程紧凑如一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的电影,并在向公众张扬、传媒广泛报道的情况下进行。
这清晰可辨的叙事模式,随着9月初梅艳芳在群星伴月的记者会中公开自己的病情,并发表要战胜病魔的豪语展开;其后,她于11月举行一连8场演唱会,及于演唱会后到日本拍摄广告,便是她坐言起行、对病魔实行的挑战;到12月30日凌晨传来她的死讯,前后不足4个月。当中没有拖泥带水,没有纠缠不清,十足是高度浓缩的戏剧。
梅艳芳由发病到逝世的过程中的相对公开、透明,与张国荣之死的神秘、突然和令人措手不及,恰成强烈的对比。倘若张国荣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反映了他要为自己保留最后一点隐私的决心;梅艳芳选择在记者会公布自己的病情,便反映了她对传媒要报道真相的坚持。
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有讲真相的勇气。如果梅艳芳最后成为一个香港娱乐圈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勇气的象征,那不是因为她在电影或舞台上的演出,而是因为她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对很多人来说,梅艳芳最动人的一次“演出”,是她以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的身份,就女星裸照事件在记者会上谴责娱乐传媒新闻道德的堕落。这挺身而出、不向恶势力屈服的道德勇气,以及不肯视若无睹、同流合污的填膺义愤,使社会地位一向不高的香港演艺界占据了道德的高地。这绝对是演艺界也是梅艳芳本人的光辉时刻。
在这重意义上,张国荣的死是一首诗,因为它是个性的表现;而梅艳芳的死却是有情有义的演义。她要尽责(坚持要完成一切手头上的工作)、尽忠(坚持要在死前见挚友的最后一面)。一个演员的演技再好,在舞台上的表现再出色,他感动的也只是观众;但唯有生命才可以改变生命。
来源:《亚洲周刊》 作者:林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