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星岛日报》报道了来自世界各地及欧洲的中餐界专业人士聚会荷兰,探讨欧洲中餐现状、特点及未来,提出“欧洲中餐”的概念,赞成欧洲中餐本土化,但同时认为“欧洲中餐需要东方雨露”,可谓一语中的,振聋发聩。赞同之余还有些感想与华侨朋友讨论。
“欧洲中餐”作为一个新的提法,给业者同时给在欧洲的中餐馆提出两个课题:中餐的本土化和中餐的正宗化。前者是适应当地饮食习惯,创出西化中餐,是适者生存的哲学;后者是保持中餐原汁原味,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强者生存哲学。从未来发展的高度看,在欧洲成功的中餐馆,大体都要两者兼顾才行。
其实,本土化与正宗化的关系,还是个店与客之间心理学的问题。店一方面要让客人感到你尊重他的饮食习惯(比如法国人头道、主菜、甜点三段式),服务方式,有他们经常吃的本土化的菜,这一点上要“客大欺店”;另一方面也要有为创特色名牌而准备的正宗菜。后者可能暂时引不起惊奇,但正宗的东西总是经得起时间考验,从长远看必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一点上,店方又应该有一点“店大欺客”的气魄。
受中国人善于“入乡随俗”的变通哲学影响,欧洲的大小中餐馆,大体都能及时适应居住国之饮食习惯,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但由于对中华正宗饮食传统的继承不够,显示出在整体上缺乏后劲。所以有自己看家菜的餐馆,可谓凤毛麟角。也许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欧洲中餐业的有志之士才共同喊出了“欧洲中餐需要东方雨露”这句话。这是极为及时和睿智的。
从理论上说,餐饮艺术与许多艺术创造一样,只有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新;任何缺乏继承的创新,都不会取得长远的、真正的成功。而本土化正是在充分继承正宗中餐基础上的创新。从当前欧洲中餐的整体情况看,继承是关键。无继承则奢谈创新。
与会者感叹:当今大批来到欧洲的中国人,从中餐馆出来时会问“难道这就是中餐”吗?一些高档次代表团也会问,为什幺几天之内,在不同大型中餐馆吃到的高档盛宴菜都差不多?难道欧洲中餐的创造力枯竭了吗?洋人也在等待以“越南小春卷”为代表的那几道“本土化”之保留剧目后的新中餐。这正是当前欧洲中餐馆集体遇到的挑战。
我们同意中餐业者关于成立一个欧洲中餐行业协会的倡议,这对进一步密切与中餐母体的交流、组织专业培训、交流本土化心得将大有裨益。对未来欧洲中餐的可持续发展作用至关重要。
另外,近来屡见主流媒体批评中餐馆的卫生差,虽有些报道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卫生脏乱差的中餐馆确实不少,卫生马马虎虎,不当成大事来抓的更是普遍存在。这极大地影响了中餐业的形象。如果有一个组织来制定统一的卫生标准,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当前欧洲中餐必须面对的挑战。
挑战与机遇向来是共存的。
近日,欧洲整体对中国游客开放,这意味着双倍、三倍于今天的中国大陆游客将在未来几年登陆欧洲,成为欧洲中餐的座上客。近来,美日经济强劲增长,欧洲将迎来9。11后新的旅游高峰,这就是机遇;欧洲本土经济走出低谷,开始复苏,这也是机遇;但机遇仅向强者微笑。欧洲中餐馆该如何利用好这些机遇?值得全体业内人士深思。
来源:欧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