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公布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中国人才现状的统计数据让人忧心: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仅相当于美国的48%,相当于日本的62%和德国的75%,总体差距明显。有资料表明,美国目前聚集了全世界1/2的研究生,1/3的本科生,1/4的科技人员。自1978-2002年底25年里,我国58万余人出国留学,截至目前,只有15万人回国工作。(据7月17日《人民日报》)
而另据报道,2005年,我国人才浪费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人才浪费导致的经济消耗和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元。这真是一组叫人痛心的数字,一方面人才匮乏,而另一方面又是人才浪费严重,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沉重的思考和反省,我们的人才环境怎么了?为什么有诞生人才的土壤,而又缺乏人才的生长和使用环境?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就有人杰地灵的说法,而现实情况也正是这样,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华裔科学家,更有在人家国家里起到“顶梁柱”的作用,而我们自己却出现了人才匮乏的现象,就是如今还是有很多出了国的不愿回来,就是在国内工作的不少人也很向往国外的,是我们国家没有重视人才?这个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许多地方也把重视人才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有的不仅许以优厚的生活待遇,更有的许以职位和“官帽”,这对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的效果不甚显著。
反思一下,这一切好象就是我们的吸引人才的方案和政策出了问题,对于真正的人才来说,生活待遇和“官帽”吸引力有限,我们缺乏的是一个关键:那就是我们的胸襟,也就是人才使用和发挥的环境。
首先是“权利垄断下的”人才观念,我们提倡尊重人才,但这样的“尊重”好象总是局限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上,而在合理使用上却不尽人意,有些地方招聘了大量人才,甚至给他们不菲的待遇,但是这些人才除了在特定的场合露露面,给领导人当当“花瓶”外,平时根本没有多少事情做,更谈不上专业研究,有的即使出了成果因得不到开发生产,最后也成一堆图纸被束之高阁,这也是造成人才浪费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方面,因为有一些人有科技成绩在前,又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总是以“权威”的姿态对待其他人才,对待“冒尖”的一打二压,对待“听话”的就当牲口使唤。以至有不少年轻的人才出现“过劳死”现象。而且出了成绩是上边的,出现了问题却得自己扛,这就使不少人才感到心灰意冷。
对于科技人才来说,还有一种至关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埋头苦干的,不如上跳下窜的,有些人才善于“公关”,不把心思放在科研上,而是善于跑经费跑项目,而且这样的人往往成为领导的“宠儿”,争取到了经费,跑到了项目就成了功臣,甚至能从科研经费里提取大量好处,而那些埋头苦干的往往昼夜钻研,出来了成果又变成了别人的,也就是人们俗话说的“累的累死,闲的闲死”。这就严重打击了一些人才的工作和科研的积极性。
人才的浪费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社会之痛。也可以说,我们现在所缺乏的不是人才和经费,而是缺乏一种使用人才的合理环境,很多人才关注的不是小车和别墅,也不是官帽,而是一种政府和社会的认可,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在我们共和国初建时,为什么会有大批的科研人才甘愿抛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非常落后的国内来?那就是一种环境,那时人才回国不仅能得到崇高的政治待遇,更主要的是能让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尽情发挥。因此,要想把人才吸引进来,留得住,并让他们尽情发挥,我们必须改变一种观念,那就是要多在人才使用的环境上下工夫,对人才而言,才能发挥的环境远远要比生活环境和优厚待遇重要得多。
[稿源:红网]
[作者:朱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