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8日电 美国《侨报》5月27日刊发社论文章称,四川地震以来,社会各界、海外华人及国际友人纷纷捐款,数额空前。但是,由于中国慈善机制透明度的欠缺,许多人对于慈善机构缺少基本信任。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善用善款,不仅是中国政府对国人的一个交待,也是对全世界奉献善心者的尊重。而这种交待或尊重,会激发更多人的捐赠热情,从而让更多的灾民得到有效救助。
文章摘录如下: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惊中外。无数涓涓细流汇成如海大爱,委实让人感动。不过,这么庞大的款物是否能高效、完整地送达灾民手中?这样的疑问并不算多余。
无论是财政的投入还是各界的捐赠,救灾专用款物都是灾民的“救命钱”、“救生衣”。如何管好、用好,关系到不让心碎不已的灾民雪上加霜,也关系到政府管理部门的信誉不被蒙尘。
中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等五部委5月20日联合发文监督救灾,公安部25日严查贪污克扣救灾款,审计署26日公布汶川地震救灾款物审计举报电话和网址,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彰显了胡温当局监管好赈灾钱物的决心——毕竟,善款如果被“染指”,受伤害的不仅是灾民,还有捐款人的爱心和国家法律的尊严,如何重视都不过分。相信此次震灾款物由五部委共同监督可收一时之效。但这种高成本的长效监察未来能成为常态吗?答案显然是不现实。
当下,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等网站,虽然对捐赠者、捐赠款项有详尽的记录,但无一例外地缺乏对使用情况的统计,捐赠款物去向信息一片空白。民众自然无法彻底打消质疑。
这种内心的不信任,还关系到全社会对中国慈善救助系统的信心。它究竟阻塞了多少爱心的实现,难以估量。但需要警惕的是,随着中国救灾进入第二阶段,抢险、防疫、安置灾民、重建家园,能否有序而有效地开展,都依然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此刻越是需要民众奉献爱心,越是要加倍呵护这份爱心,从而凝聚各方力量。
如何提高慈善的公信力?按美国著名慈善机构卡耐基基金会的理念,做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不难理解,从募集、采购、运送、对象认定、分发,到针对效果的回访、评估、统计、公告,这一连串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慈善“回路”,而其中任何环节的混乱和不透明都会给贪婪留出缺口。有了“玻璃口袋”,慈善机构所作所为,可以一览无余,可以监督,自然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公众才会放心予钱。
国际上一些知名慈善组织之所以能建百年基业,关键就在于机制透明。而中国慈善业发育迟缓,规模、作用远远跟不上中国的人口、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慈善机制透明度的欠缺,并非皆因人性使然。现实中,许多人对于慈善机构缺少基本信任,典型的观点就是,“不知道这些钱是怎么花的”——可以说,中国社会并不缺爱心与善举,缺少的是保护爱心与善举的完善机制。
这次汶川大地震能迅速牵动海内外民众的心,能迅速动员各界救灾力量,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中国政府靠的正是公开性、透明度,因而所获捐赠才能遍及全世界。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善用善款,不仅是中国政府对国人的一个交待,也是对全世界奉献善心者的尊重。不难想像,这种交待或尊重,会激发更多人的捐赠热情,从而让更多的灾民得到有效救助。
我们期待,借助此次赈灾,中国的慈善事业能够上一个台阶,催生一种透明和公开的机制。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