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当地时间12日在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是胡锦涛与奥巴马去年以来的第四次会晤。 中新社发 张朔 摄
中新网4月13日电 美国《世界日报》当地时间12日刊出社论《胡锦涛会奥巴马是重树“韬光养晦”战略》。社论说,胡锦涛赴美与奥巴马会面,是跨出缓和中美关系的一步,也是“韬光养晦”战略重树的表现。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2日出席华盛顿举行的国际核峰会,其间有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面和商谈。要讲的话不少,要办的事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北京希望弭平争议。
要而言之,一是有关“韬光养晦”;一是中国与美国由经济问题带出核心利益的争议。这两大问题相互关连,既影响着中美关系和国际战略格局,又影响到中国的政经形势。
所谓“韬光养晦”,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来的。邓小平先提“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再讲三个“永远”,即“ 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最后总结为“四句话16个字”,即“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邓理论”核心内容之一,这既被定为国策,又被树为对外长期战略。
近年间,有人认为不必再提“韬光养晦”,因为中国经济崛起、政治强大,有可能也有必要以大国姿态现身,甚至不能再抱“老二”心态。与之同时,国际上也出现声音,指中国不再“韬光养晦”,反在诸多事务上表现强硬。
中美关系的波折,是在奥巴马访华、双方表示在照顾对方核心利益的一致后,风云突变。而接下来的对台售武事件、奥巴马会见达赖、人权问题、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操控等,可以说有争议的话题全线点火。
在此形势下,中共领导层的决断,没有一如众料般,在各类冲突中强硬回应,而是试图缓和各方关系。
中共领导层这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领导层再度保持清醒,不为国势之崛起,放弃“韬光养晦”战略。为何会有此种认识,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外面看的是热闹,甚至有中国“盛世”之说,实则中国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外部稳定求得内部发展。二是中国内部需要稳,需要依靠这面旗帜。三是只有当家人,才知道有多少实力。
另一方面,中国这个时候与美国的关系,被认为还没到平起平坐的时候,从军方到政府的智囊,都提出加大反制美国力度之议,但中共领导层显然无意采纳,一是因为中共领导人相信,观念分歧和利益冲突,如果激化到双边关系的全面恶化,可能引发潜伏�;�,令中国发展停止甚至倒退。二是中共领导层还是相信,中美是利益绑到一起,“斗而不破”的。
正是在这些争议的背景下,胡锦涛同意赴美参加核峰会。这次赴美与奥巴马会面,是跨出缓和紧张的第一步,也是“韬光养晦”战略重树的表现之一。接下来,6月间在加拿大举行的20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等,将有关系调整、格局重布。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