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面对地震灾难,我们朝着法治政府又迈进了一步:
2008年6月8日,国务院公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下简称重建条例),标志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
这一天,离“5·12”地震发生仅短短20余天。
抗震救灾,法治“引路”;灾后重建,法治“领跑”。用如此的高效率,一部法规专为一场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而立,这在中国立法史上可谓罕见。重建条例的诞生,将在中国法制史上留下大写的一笔。这一笔,代表了一个人民政府对13亿人民的理性承诺;这一笔,标志着依法行政的水平大幅提升。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选择法治快速应对,对于中国中央政府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03年,面对非典肆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出台也可谓“神速”:4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抓紧研究应急条例的要求;5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该条例草案;5月9日,该条例正式对外公布实施。
有媒体称,这在当时“创下建国以来单项法规出台最快的纪录”,为政府打赢防治非典硬仗,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这次重建条例的制定,有望刷新这一纪录。
近年来,依法行政,日益成为政府自觉遵守的准则。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向国民和世界承诺: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此后,朝着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加快步伐:《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法治政府的框架更加清晰。
这一次,面对无情震灾,依靠《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尚方宝�!�,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极速锤炼。有力、有序、有效、透明的抗震救灾工作,赢得了国民信任,也被国际社会打了高分。
面对更为繁杂的灾后重建工作,政府本有多种方式可选择,比如早已习惯的行政命令、制定政策等等。但是,国务院又一次选择了法治——用刚性的法规,更好地促进和规范灾后重建工作。重建条例的高效出台,生动诠释了政府依法行政理念的深入,体现了政府行政水平的提高。
从法规条文看,这部高效率的立法,也有着高质量: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损毁的重要公共设施的工程质量鉴定提出了明确要求;恢复重建规划要吸收专家参加,充分听取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意见;对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的抗震设防提出了特殊要求;严格的监管规定……人本、公平的法治精神闪耀其间。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也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通过立法,应对灾难的经验教训,会真正变成一笔可以继承的财富。这笔财富,将让我们有力量去从容应对更大的挑战。(吴兢)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