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先积累经验,再逐渐推广,应该是中国发展民主政治必经的一个过程
南京市16名市管副职官员3月27日通过电视直播演讲答辩,竞争四个局长职位,结果已经揭晓:刁仁昌、胡万进、曹永林和杨学鹏胜出,分别成为市劳动局、药监局、旅游局、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4个局长职位的人选(据南京《现代快报》)。以公推公选的方式产生市政府的正局长,南京先行一步。
这应该是中国内地首次以直播的方式,举行局长候选人的电视辩论,是发展民主政治的一个进步。但其举办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值得总结并加以改进。
冲击中国传统“官场文化”
今年2月下旬的南京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提出,在选拔干部时,必须始终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要努力实现组织认定与群众认可的统一。南京这次演讲答辩会,是群众认可的重要途径。在候选人演讲答辩中,设定了群众提问环节,每名候选人回答了两个现场提问。演讲答辩给每位候选人的时间是10分钟,前5分钟演讲,后5分钟则回答现场与会者的提问。200多位干部代表、知名企业代表和基层群众代表,还有住在南京的外国人到场。虽然出席者有所指定,但这种形式作为一种民主程序,依然有其可观之处。
南京的电视辩论,无论如何都是对中国传统的“官场文化”的一种冲击。中国传统“官场文化”的弊端之一是用人制度不透明,潜规则还在起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做到官员任免的制度化与透明化,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通过大众媒体,让民众了解官员候选人,并经由类似南京这种公推公选的方式产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先积累经验,再逐渐推广,应该是中国发展民主政治必经的一个过程。
程序透明有待改进
值得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电视辩论也存在不少瑕疵。
笔者通过网络视频观看了这次演讲辩论,觉得候选人的演讲中规中矩,总的来看还是官腔比较重;提问的与会者不太踊跃,问题不算尖锐,现场气氛还不够热烈。另据《现代快报》3月27日报道,记者试图联系有关组织部门,想提前了解16名候选人所竞选的4个职位究竟是哪些、每名候选人演讲多长时间、事前是否知道题目、是否现场亮分等问题,都没有得到答案。
尽管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也透露了一些信息:记者代表媒体向主办者了解相关情况,主办者应该经由这个渠道,向民众公布相应的程序,这是对民众知情权的尊重。既然是公推公选,就不应该半遮半掩。
香港规则值得借鉴
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去年香港特首选举前两个候选人,即特首曾荫权与公民党主席梁家杰之间的辩论。这场辩论,由香港特区政府的选举委员会主办,各电子媒体(包括广播电台与电视台)都可以现场直播。有意到现场参加的市民,均可以领取入场券。主持辩论的是电视台男女主持各一人。在两个候选人各自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政纲之后,就由主持人分别向候选人提问或由与会者直接提问,两个候选人也能相互提问,问题都十分尖锐,现场公众或鼓掌或以嘘声作出反应。尽管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但就这类面向民众的官员候选人辩论而言,其程序本身只是一种规则,是可以借鉴的。
不过,不管怎样,南京这次在选拔干部过程中的新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正如电视演讲答辩会前的讲话中,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奇所说的,“今天没有失败者,今天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确,毕竟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南京迈出了大胆的一步。
何亮亮(作者系凤凰卫视评论员)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