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应严重供大于求,用人单位挑挑拣拣是必然的,就业歧视是由于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太大造成的。这种观点似乎听起来很符合实际,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
我们知道就业歧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时用一种歧视的分类标准淘汰人,在职业中用不公平的方法来晋升提拔人,对同样的劳动给予不同的报酬,对下岗退休人员以不同的待遇等等。就业歧视存于一切社会和各个国家中,不论它是劳动过剩,还是劳动力紧缺的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不例外。按照就业歧视是劳动力过剩造成的理论,那些就业压力不大的国家和地区就不存在就业歧视?而事情并非如此,在一些就业压力不大,劳动力相对紧缺的发达地区,照样存在就业歧视,政府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反对就业歧视。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就业歧视与就业压力无关。
欧盟是反就业歧视最积极的地区,在本世纪初的2000年,欧洲理事会在里斯本召开会议,制定了关于长期经济发展、全面就业、社会统合及可持续发展的10年计划,把反就业歧视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欧盟加强反就业歧视,不是因为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而是因为欧盟分析了欧洲社会在未来劳动力发展的趋势,将会由于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增加,2005年和2025年之间,欧盟绝对劳动力人口将出现下降趋势,可能有3000万劳动力缺口。借助增加就业的新动力,欧盟一举通过两项重要的反歧视部门法,即《种族平等指令》和《就业框架指令》。
从历史上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就业歧视并不是产生于劳动力市场的过剩,而是产生于劳动力的紧缺。每当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时候,资本必然寻求新的劳动力市场,往往会对这些新的劳动力群体形成歧视。所以,说就业歧视产生于劳动力过剩完全是一种表面现象,是没有根据的。新中国建立后的劳动力发展也证明了这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党和政府在政治上主张男女平等,当妇女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力资源加入到新中国建设大军中,尽管历史文化中对妇女有很强烈的歧视,但妇女相对还是比较平等的。但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新的劳动力时,农民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资本出于对利润的追求采用歧视性的用工制度,所以就业歧视是雇用者本身造成的,而不是劳动力过剩造成的。这种本身的原因包括片面追求利润,加上传统文化和无知偏见等,歧视原因根源于社会文化和制度之中。如果从市场的角度,用人单位应该是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标准选人用人,而不是以与那些职业要求无关的因素选人。从这点上说,反歧视不反对用职业能力选人,而反对不理性的以非能力因素选人,这种要求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从深层面看,就业歧视者与劳动力压力大小无关。
当然,反就业歧视并不能解决扩大就业问题,它只是解决公平地分配就业机会问题。就是说,反歧视并不是做大蛋糕,也不会缩小蛋糕,只是公平地分配蛋糕。当蛋糕只有一定大小时,要来吃蛋糕的人越多,就越应该公平地分配,否则,就可能会出现混乱和危险。以高考为例,只要是以公平考试的方法来录取人,哪怕是百里挑一上大学,都不会出现有问题。如果凭学校的好恶来录取人,哪怕是二里挑一也会出问题。用人单位说就业的人太多才会产生歧视完全是一种托词。假使一个社会劳动力供求是平衡的,就不会存在就业歧视吗?回答是否定的。用人单位地位有高低,条件有好坏,那些好单位总会有更多的求职者,也照样会歧视那些被认为是“弱者”,那些“弱者”只能在差的单位或者只能得到较低的报酬,或者永远得不到提升等等。如果一个社会存在歧视的文化、观念或偏见,无论劳动力是太多还是太少,都照样会存在歧视。
歧视真正产生的原因是传统文化观念和无知偏见。因为如果真正以职业的内在要求选人,不但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能者在其位,贤者谋其政。真正受益的是用人单位。事实证明,在一些发达国家现代企业采用非歧视政策,由于企业平等公正地尊重人,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蔡定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