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中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最严重的还是缺乏规划的结构布局,带来巨大的环境安全隐患。实际上,这几年我们的规划环评是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艰难前行的。主要阻力来自于利益冲突,因为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相冲突
如今,造成中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有的地方一切以单纯GDP增长为标准的不正确发展观;比如没有一套环境责任追究与考核评价制度;比如条块分割不统一的环境监管体制;比如没有一套实现环境经济双赢的政策体系等等。但最严重的还是缺乏规划的结构布局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我国75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26家建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重工业发展与大城市群众生存质量的矛盾已经凸显;在太湖流域,以无锡市为例,每平方公里就有10家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经超过了当地的环境容量;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个市就有4个相同功能的煤化工基地,而周边陕西、宁夏等地还正在建设若干个功能完全重复的煤化工基地……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布局结构性问题,其根源在发展决策层面。
大家会问,这些还不是你们环保局批的?没错,是我们批的,因为我们只有项目环评审批权,而报上来的每个项目都符合环保条件,但挤在一个区域合不合理,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否承载得了,这就需要作整个区域的环评。这需要以环保要求审查该区域的工业与城市规划,这便是规划环评,而我们没有这个权。
从目前看,在中国规划环评确实面临着非常大的阻力,可以说是步履维艰。主要阻力来自于利益冲突,因为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相冲突,致使两年来很多地区和部门对这项工作不支持,并以种种理由逃避开展规划环评的责任。但是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又不容许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规划环评,只能抓紧推进这项工作。实际上,这几年中国的规划环评是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艰难前行的。
《规划环评条例》本来预计今年八九月份出台,但由于各种原因,各方还有很多不同意见,现在推迟了,正在紧张的协调之中。我们想再一次强调,出台《条例》不是环保部门的扩权,而是一种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11月3日举行的“战略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说
本报记者 孙秀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