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日电 光明日报5月31日刊出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的观点,建议责成一个职能部门制定每年的国家指导日历,并统一颁布;同时,他建议,五一、十一长假可适当缩短,清明、中秋、除夕亦应放假。
党政总该有人职司管理全国日历
李汉秋认为,日历是国民生活的日程表,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日历很不统一,建议责成一个职能部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制定每年的国家指导日历统一颁布,并且积累经验,逐年改善。党政总该有人职司管理全国日历,归国家发改委或中央文明办的某个部门都可以,职在组织专家学者编制每年的日历,先起“组织编订”作用,可以节省人员编制。
五一”长假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李汉秋认为,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九条写明:“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显然这七大传统节日在日历上都应全部标出,克服现在日历上的随意性。
他认为,春节之外,清明、中秋可先给法定假日。除夕,是辞旧迎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重要节俗,目前对大部分机关单位来说,是不放假的放假,已是约定俗成的放假,不如名正言顺地放假。具体安排可听取民意。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说,“高度重视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七一建党、八一建军等重要节日、纪念日”。李汉秋认为,这四个以及其他重要政治性节日当然要在日历上标出。
他认为,现在的“五一”长假黄金周,实际上只有旅游黄金的内容,了无劳动节的内容,已经名实脱节;所形成的人挤人闹烘烘的“旅游”,弊端愈显,到了应当改变的时候了。建议从“五一”、“十一”长假省出一些公假日时间分给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
节日体系需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李汉秋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出自农耕自然经济,与气候、物候关系密切,都是综合性的,而无单项主题性节日如母亲节、情人节、教师节等。因此当国人需要这些主题性节日时往往按西方的日子来过。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丧失,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建议主动设置一些植根中华文化土壤的主题性节日。1989年中国政府决定以重阳节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是个成功的范例,现在可以照例增添:以七夕节为中华情侣节,以孟母生孟子之日的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待时机成熟时(需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现行教师节日子后)以9月28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
他认为,节日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节日每月都有,而且年复一年不断往复,这就亟需加强领导加强研究。当务之急是需要确定专职机构和专人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不仅狭义的“管理”,而且要从事研究和设计创新,包括指导商家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重,优先设计和营销有民族精神的节日标志产品。加强对修历的指导和管理还包括预防与杜绝在日历上出现不健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