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2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在东京举行了第二次会议,决定在今年12月第三次会议前分别形成各自的研究成果,2008年6月第四次会议前,在对研究成果进行充分讨论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研究报告。
【共同确定研究课题】
●古代史组:设3大课题,下分6个子课题
●近代史组:将近代中日关系分为3个时期共9个课题
去年12月26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在北京正式启动,双方学者基于《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3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开始共同历史研究。双方学者初步了解了对方的学术研究背景,实现了第一步的相互理解。
在第二次会议上,双方决定分两个组分别对古代与近代的中日关系历史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古代史组确定了3个大课题,下分6个子课题;近代史组将近代中日关系分为3个时期共9个课题进行研究。这些课题囊括了中日两千多年来的交往历史和近代以来发生的不幸的历史以及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
目前,中日双方各10名学者参与共同历史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在研究所或者在大学工作、从事历史学研究。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
【各自执笔不避敏感问题】
●双方围绕共同关心的若干问题点各自撰写论文,同时刊发,有异议的部分也将得到体现
共同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题目确定之后,双方各自执笔完成研究报告,经过反复交换意见后最终形成某一个题目的共同报告。所谓共同报告并不是一个报告,也不是一个统一的结果。共同报告应包括双方达成的一致意见和尚存在的分歧。共同报告具体以何种形式发表仍在讨论之中。
步平说,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大事件,是中日近代关系中的一个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到。双方在每章中设立了两国共同关心的若干问题点,围绕这些问题点由中日学者各自撰写论文,同时刊登,对方的评论以及双方有异议的部分也将在报告书中得到体现。
考虑到两国之间对历史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共同执笔需要事先将双方的历史用语、事件名称等进行统一。而在目前专门用语没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共同执笔很困难,甚至容易造成混乱,双方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共同执笔并不现实。
【互相理解是最大难题】
●要共同研究,不仅要厘清我们自己,而且要了解对方
步平说,从技术上来说,时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明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在这个时间能有一个结果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又面临那么多的研究课题,压力比较大。而双方的相互了解是共同研究面临的最大难题。要共同研究,不仅要厘清我们自己,而且要了解对方。了解对方不是一个表面上的了解,要研究对方就要深入到对方去,这种了解和理解可能要花相当大功夫。
他表示,通过双方的共同研究,希望使历史问题不再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阻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研究促使两国人民适当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相互评判的价值标准,这将对消除两国关系间存在的障碍产生积极的作用。(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