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4日电 香港《大公报》9月4日发表评论文章《就业难暴露教育弊病》说,由于中国社会变化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必须适应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的需要。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行业。
文章摘录如下:
有着复旦硕士的绚丽光环、政府机构半年的实习经历、流畅自如的英语口语、开朗幽默的个性……韩爽(化名)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向优秀的她竟会找不到工作。据了解,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创下纪录,全国有实际就业需求的大学生超过600万,岗位却有限。
研究生就业“风光不再”,“学历越高越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过时了。本来,研究生就业率一向领先,研究生一直被看成是高校就业高指标的旗舰,然而,即便是名校的研究生,求职路也同样充满艰辛,实在是令人震惊。研究生就业尚且如此,那么本科生与专科生呢,也就不难想象其求职的艰难程度了。
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因而学生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不强。加之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这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脗合,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
由于社会变化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必须适应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的需要。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行业。
大学生就业难,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就业观念没有改变。毕业生都希望在大城市找到薪丰体面的好工作,但人人向往的工作岗位有限,大家都往里挤,其结果是让招聘单位提高用人要求,竞争更为激烈。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尝试用普通社会就业者的心态去找工作,就业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实现人力资本自由流动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现阶段人力资本流动最大的障碍在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就业难问题,必须首先破除人力资本流动的障碍。
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通过教育投资,可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具备各种技能,成为大学生自身人力资本的外在形式,然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长期性,需要投资者不断进行补充,如果所学知识或技能涵盖面过窄或僵化,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那么人力资本的回报将大大降低。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择业主体,应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还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郭立场)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