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心理干预的义工突击队,连日来在绵竹市对受灾孩子进行心理辅导,除每位队员一对一辅导外,队员们还集中辅导了几十个孩子。突击队成员李敢告诉记者,通过几天的接触,感觉受灾孩子的心理状态比预想的要好。(5月21日南方都市报)
空前强烈的地震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小小的书桌顿时遭遇灭顶之灾。地震造成的数万人伤亡本已让人难以面对,而众多的学校和幼儿园的孩子们,瞬间就被埋在废墟之下, 怎能不令人倍感揪心。在抗震救灾现场、 在电视机前,我们一遍又一遍发自内心地呼唤:千万要挺住啊,我的孩子们!
短暂的惊恐不可避免,但这些“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坚毅和乐观,其实远远超出在我们的预料之外:北川中学,孩子们在坍塌的废墟下同声歌唱:“幸福和快乐是结局”!北川幼儿园不满7岁的小姑娘身负重伤,但她反而安慰废墟外救援的人:“叔叔,我不怕,你们不要担心”。
说是不要担心,可救灾的叔叔阿姨们怎能不担心: 含苞欲放的花朵毕竟还没有经历过风雨,在蜜糖罐里长大如何经受得住巨大的天灾?但勇敢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受灾后的心理状态比预想的要好,灾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不但可以让人放心,还确实值得“口头表扬一次”。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对灾区的孩子们不放心,并非不无道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活动在家庭和学校的“两点一线”之间,事事都由家长包办,和外界交往的机会不多,经受风雨的机会太少。即使近年来加强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仍然局限在“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放学之后早回家之类的“初级阶段”。因此,一旦遇到生活上的困难,要么是六神无主、不知如何应对;要么倔强任性,想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的孩子在大灾大难面前,怎么不让人为之担忧呢?
灾区孩子的表现出乎我们的预料之外,也许是生活在小县城和农村,平时生活要自理的缘故,也许有学校和家庭日常教育的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孩子不会是在溺爱中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不会是在“两点一线”中生活的“独行侠”,不善与人交往而目中无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镇定互助,心理状态比预想的还要好,对于很多大城市的孩子来说,灾区的孩子确实是一面镜子。
伴随这互联网和洋快餐长大,不是孩子们的错;能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也许才是我们应该送给孩子们的最大财富。(高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