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引发我国青年思考
一位高中生对青少年国际交流的建议
西安高新区第一中学高二学生 宋遥
2006年夏秋之交,我和母亲一同赴欧。在德国,当地一个14岁的孩子向我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的问题,譬如:“你们听说过柏林墙吗?”“你们举行典礼,是不是都穿着唐装?”他告诉我,德国学生赴中国留学前,校方要提醒他们携带餐具,“据说中国的餐具脏”。
对此我深感震惊。尤其近期,我国政府保持极大的克制妥善处理了西藏“3·14”事件后,《柏林晨报》、美国CNN等西方媒体仍然张冠李戴、按需剪裁。利用民众的不知情对中国进行大量不客观甚至带有偏见的报道。
大量事实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尚未形成理性、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因而,加强国际交流尤其是民间交流,就凸显现实意义。只有通过交流,才会增进了解、消除分歧、增进友谊。其中,青少年交流是民间交流的基础。
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在交流过程中,青少年不必承担过重的历史负荷或政治压力,眼光紧盯前方,自由地勾勒未来世界合作的图景。
青少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青少年的热情、单纯和善良会温暖一些外国民众心中的冰坚,融化质疑。
青少年影响国际关系的未来。青少年通过交流建立起的友谊影响长远,并且涉及全局。温家宝总理在论述中日关系时就指出:“如果经贸关系象征着今天的话,那么青少年交流和人民的友谊则是两国关系的未来。”
继而联想到学?沟慕换簧疃N铱吹酵夤粞灾泄拇澄幕、教育制度抑或是科技和饮食都饱含热情,询问并且研究。这正是国与国关系长远发展所需要的。我想,待他们回国后,定会将在华的所见所闻在其所能接触到的范围内传播,使之深入人心。这胜过一切说教和炒作。
那么该如何发展好青少年交流,使其成为增进双边或多边关系新的契机?我认为,我们可以在3个方面努力。
第一,增加青少年国际交流的次数。面对面交流是效果最明显也是最直接的一种增进了解的途径。
第二,利用现代化手段丰富青少年国际交流的方式。我们应搭建一个供各国青少年交流的网络平台。这种交流不受时间或地域的限制,能够持续展开,有利于青少年关系的长远发展。
第三,青少年在国际交流中必须承认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然后努力寻求国与国之间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共同点。以中国为例,儒学的“仁爱”,倡导“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是一种确立道德理性的大爱;“太和”理论,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倡导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人本”、“民本”,肯定天地间以人为本,国家社会以民为本。这些与西方博爱、自由、人权、民主等观念并不矛盾。
今日的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明白。我们不但了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亚洲、欧洲发生了什么;我们更懂得,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只有在和平、稳定的国际背景下,国人的理想才会更好、更快地实现。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