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搞收藏,人们手里有钱之后收藏文物原本正常。随着我国文物收藏开始出现“倒流”,越来越多的人从国际市场往国内购买文物,一些鉴宝类电视节目由此应运而生。
据文物部门统计,目前国内至少活跃着十几档收藏类电视节目。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其中一些节目粗制滥造,不仅形式一致、内容雷同,而且不约而同地给最核心的鉴宝环节人为地披上了虚假外衣。
诸如花钱请来“专家”为文物赚取知名度、信口开河地估价、让现场观众估猜价格、专家现场估价、现场颁发证书(证书标明娱乐之用,不作市场流通使用)……凡此种种,已成为很多鉴宝类节目惯熟的“套路”。
而对于“宝”之由来、“宝”在何处、其历史渊源等来龙去脉,这些节目却是谈之甚少。文物的价钱取代了其内在的艺术性,成为“应该”让百姓知道的头件大事。
更有甚者,一些节目不惜采取现场暴力毁坏艺术品、请来一些公众人物当“托儿”的做法寻求“创新”——下这么大力气,谈来谈去还是离不开钱——背后作祟的是滚滚而来的广告收入。
对于目前一些收藏类节目过于娱乐化的倾向,山西省博物院副院长李勇认为,一些鉴宝类电视节目忽略了艺术品蕴涵的文化情趣、历史故事和艺术品位,而一直在猜测市场价格上做文章,极易让知识性很强、很高雅的收藏走向低俗化。
文物专家表示,艺术品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即文物蕴涵的艺术性,经济价值是其次。然而一些电视节目却将其本末倒置,使鉴宝在为百姓所熟知的同时变了味儿。
对于在电视节目中当场毁坏所谓“赝品”的做法,专家认为,中国自古每个朝代都有赝品产生,从艺术性上来说,某些赝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砸了之的做法貌似“坚决”,实则并不可取。
北京一位鉴宝类节目主持人曾对公众坦言,一个地区的收藏传统、文化特点与其民间藏品资源密切相关。由于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想把节目办好并不容易,如今各个地域鉴宝类节目风云四起,自然难以排除作秀成分。
专家指出,在一夜暴富的非理性投资心理引导下,承受高风险的最终还会是收藏者本人。留心观看目前的鉴宝类电视节目不难发现,节目中多是只说升值不提风险。
回避风险不仅无益于市场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助长了一些收藏者的投机心理。李勇表示,一般来说,完全权威的鉴定是不存在的。包括青铜器在内的有些文物真假很明显,但书画、陶瓷等文物,分歧是经常存在的。
这位专家说,个人收藏文物需要引导。国家鼓励收藏,鼓励个人办博物馆,但目前对于文物的来源和渠道没有明确限制,可能助长一些人的盗墓等非法发掘行为。
因轻信“权威鉴定”,最终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2006年底,一位收藏者向国家文物局举报,他先后将从游贩手里购买的27件瓷器送到某“权威人士”处进行鉴定,其中14件被鉴定为真品,还有3件被鉴定为“极有价值的元青花”,他为此支付了数万元的鉴定费。然而后来,这些被开具证书的瓷器却全部遭到拍卖公司的拒收——公司另请其他多位权威专家鉴定,收藏者被告知“全是赝品”。
专家提示,艺术品买卖也存在巨大的交易风险。包括画作、瓷器、青铜器等在内,文物的价格在某段时期内都是有涨有跌的。在目前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避谈收藏市场低迷的情形下,收藏者更需投资谨慎。
(刘翔霄)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