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云对话:国宝级文物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故宫是中国文博界顶级IP。无论是建院近百年的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还是开馆不久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都在透过故宫承载的中华文明养料,滋润着国人的文化心田。
博物馆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一方展厅如何生动地融通古今?从业者怎样更好地拉近文物与普通百姓间的距离?“王谢堂前燕”又当如何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中国新闻网“文明的坐标”特别节目“故宫文化云对话”,近日邀请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于壮、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席研究员焦天龙,就“数字时代文博产业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云上对话。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数字化变革,助力博物馆“超越时空”
于壮:如果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字故宫”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四个字:“超越时空”。它有形又无形,既能以大家看得到摸得着的多元方式呈现出来,又打破了物理世界的边界和局限,变得博大广阔;既承载着博物馆的传统,又具备在任何时空被访问到的未来感。
古人有种审美情趣叫“卧游”——顾名思义,用欣赏山水画的方式足不出户就能游遍山川大河。这与我们现在所体验到的“云游故宫”有了一种不谋而合的意味。只不过那些画轴和图册,变成了现在人们手中的数字设备。书画爱好者通过“故宫名画记”,可以看到超高清的清明上河图;建筑爱好者登录“全景故宫”,就能一个人走进虚拟世界尽情游览。古今相融,正是把古代文化的精髓标识与现代文化观念建立联系。
故宫博物院在1999年正式提出数字故宫建设的目标,今天回头来看,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采集、挖掘数字资源,到转化成普罗大众看得懂的数字内容,数字故宫的构建过程是立体的,背后有大量的工作。未来故宫博物院会脚踏实地地站在自身实际需求的角度,充分且适度地运用好数字技术,为事业发展赋能。
李理:沈阳故宫是清初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建设的皇宫。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在研究IP时会注意特色。如沈阳故宫东路建筑的帐殿式建筑格局,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八旗制度,也具有满族早期渔猎民族的文化特征。又如皇太极的袍服、清早期使用松木雕制的印牌和信牌等文物,以及满族旗袍文化等,都是沈阳故宫的文化特色。我们尽可能地把这些作为特色IP来推广,就像“大政殿雪糕”一样,融入文创产品的研发。
如今,沈阳故宫的文化也会全力用数字化方式推广普及,特别是在受疫情影响,很多观众无法来博物馆现场的情况下。沈阳故宫很多实体展览,会以数字化方式通过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其他的一些数字化建设,也都会用全新的方式为公众服务。
直播很受年轻人喜欢。我们会请专家就文物展览方面和历史文化方面进行解读,并开展直播。这很受欢迎,经?;嵊屑甘蛏踔辽习偻蚬壑?。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传统的博物馆展示给观众、特别是年轻人。
焦天龙: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使命和定位非常清楚——中华优秀文化的推介者,同时连接古今、连接中外,促进世界文明和中国文明之间的对话。现代化的博物馆展览不仅只是摆东西、写标签、写说明,同时要增强互动性,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我们运用数字化技术,根据每一个展览的主题做了相关设计。
这次开馆有九个展厅,第一展厅用来介绍紫禁城的身份转变乃至故宫博物院的变迁,这是一个庞大的主题。因此策展团队与北京团队共同制作了数字化的故宫分布图,节点式地创建了一个宏观的、具有强互动性的展览,不到十分钟就能将整个紫禁城的演变历史演绎完毕。虽然不能把故宫搬到香港,但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让大家沉浸其中。
另一方面是古今对话,我们有一个展厅专门邀请香港当代艺术家对话古代艺术品,反映年轻一代如何思考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展厅从设计角度展示中国古代器物,并邀请香港工艺大师和设计师解释他们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这让从故宫博物院来布展的同事们也大吃一惊,说没有见过这么展出文物的。效果非常好,是现在最受欢迎的展厅之一。
国宝级文物,这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于壮:对线上运营的数据分析显示,数字故宫用户中,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变化非常明显。我们在数字故宫的宣传和服务中也抓住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追求美的愿望,以及对审美的文化诉求。最近故宫博物院上新了一款数字产品“紫禁城365”,把积累多年的故宫美图,包括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中紫禁城的物候变化等等,集中呈现给广大网友。很多网友看完觉得“原来故宫这么美”。通过审美的传递,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故宫,发现这种美。
故宫藏有一把春秋时期的青铜?!吧偬樈!?,剑脊上有20个字:“吉日壬午,乍为元用,玄镠铺吕。朕余名之,胃之少虡”。大概意思是:“壬午这天是个好日子,我造了一把好用的剑,用的材料主要是锡和铜,我要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少虡?!蔽颐堑奈⒉┪陌负芴械匦戳艘痪浠埃骸罢饩褪枪湃丝淘诮I系囊桓雠笥讶Π伞?,收获了大量点赞。有网友说:“好家伙,这条朋友圈晒了整整2500年”。一个古今通用的例子,一下子就拉近了跟年轻人的距离。
年轻人玩梗,绝大部分是在寻求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需要不断地强化社交属性。所以数字故宫的内容、产品和服务一定要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显现出文博行业与时俱进的一面。
李理:最近几年,沈阳故宫在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侧重于贴近观众、服务观众。正如其他嘉宾所说,如今更多年轻人希望到博物馆来,我们则需要利用数字化成果,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古代建筑和文物。我们未来将推出一个微信小程序,帮助观众“沉浸式”参观沈阳故宫。
比如在游览过程中,大家拿出手机拍照,就会实时弹出科普介绍。包括我们的大政殿、崇政殿、凤凰楼、台上五宫、文溯阁,以及展厅里的重要文物。得益于前期的数字化建设,观众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来游览沈阳故宫,同时了解重要的建筑和文物。
如今,沈阳故宫的建筑结构以及很多文物完成了数字化采集甚至3D形式的高清采集,这些数据将更好地服务公众。得益于此,没有来到博物馆现场的公众也可以观看虚拟展示。未来数字化服务基础完成后,我们会着重于“服务”二字,更好地让传统文化通过数字的形式走入观众心里,随着他们回家。
焦天龙:如何让现代观众从生活中欣赏、体会传统艺术,和文物拉近距离,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一个挑战。在展览的设计上,我们会利用故宫博物院优秀的国宝级文物,设计一些故事线,以贴合香港观众的需求。
香港人喜欢喝茶,所以第二展厅记叙了清代紫禁城一天的生活,观众会发现皇帝也喝茶,尤其是乾隆的三清茶茶叶;同时我们展出了好几个火锅,香港人叫“打边炉”。他们非常感兴趣,说原来皇帝也吃火锅,他不光吃火锅,还吃得很精致,器物非常讲究。
香港人懂马,这在香港是很重要的社会现象。我们设计了以马为主题的特展,把故宫一些了不起的藏品,包括郎世宁名作拿来展览,方方面面拉近和香港观众的距离。目前这些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
都是“故宫人”,三地携手“天涯共此时”
李理:“国有祥瑞,生生不息”是沈阳故宫博物院前段时间策划的一场展览,取得了很大成功。展览通过我们收藏的吉祥瑞兽来向观众讲故事——比如这些龙纹、凤纹是如何形成,又如何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文化支撑。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很多吉祥瑞兽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通过展览,可以更好地让观众了解历史。
在策展过程中,我们会侧重于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展览,如何赢得观众青睐。所以无论是展览的取名、内容设计、形式设计,还是数字化展示,我们都更注重为观众、特别是为年轻人提供这种服务。博物馆展览,也愈发得到年轻人的喜欢。
焦天龙:香港是融会中西的重要窗口,传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共融营造了它的独特性,我们一定要立足香港,发挥香港优势。
这次开馆的九个展厅,绝大部分是与故宫博物院联合策展,镇馆之宝也来自北京。同时,我们还与巴黎卢浮宫达成合作,把卢浮宫和故宫的文物放在一起,从全球角度来展示马文化。未来我们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下去,在展示故宫所藏和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更多努力,与其他博物馆加强合作。
我们和故宫博物院老大哥是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他们是“甩”不掉我们了(众笑);也希望将来和沈阳故宫也多多合作(李理:非?;队?。此外,我们和全球各大博物馆都在建立联系,未来会有一系列项目推广。
于壮: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趋势不可阻挡。我们要积极拥抱它,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同时做到守正创新、行稳致远。我们要运用好数字技术,在把住文化根脉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正向文化服务。
记得在2018年1月31日有一场天文奇观,俗称“超级蓝血月全食”。据说150年才发生一次,上次是在同治五年。故宫所有摄影团队集体上阵,从当晚7点到凌晨1点,在故宫中拍摄了各个角度的天文奇观。
遥想古代,禁宫赏月是只属于少数人的盛景;今天我们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真正做到把天文奇观分享给世界,给所有网友带来超越时空的文化感受——这正是和全球人民的“天涯共此时”。(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