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为130619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 中新社发 刘怀君 摄
|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为130619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 中新社发 刘怀君 摄
|
中新网7月30日电 美国《世界日报》7月29日发表社论说,7月中下旬间北京高层次经济分析会议,勾勒出的下半年经济基本图景。这个被外间称为的重要会议,其实只是个让各方把想说的话讲出来,把要统一的思想统一起来的会议。宏观调控由之进入方针永远不变,动作随时大变的“灵活”阶段。
社论摘录如下:
此会议举行前,就经济形势、宏观调控问题,实际已有三个会议,一是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部分经济要员出席),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会议。这三个会议相互关连,一个提方案,一个作决策,一个走程序,即最高权力机关作不能不听的权威建议。
在此之前,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场到民间,对上半年宏观调控的是是非非,对下半年宏观调控走向,有激烈争议。其中有很多有趣话题,如有人认为要全力防止经济下滑,也有人认为仍要防止经济过热;有人认为最大经济危险是滞胀,也有人认为没有通胀的问题,只有物价偏高、供需失衡的问题;有人认为防通胀需加快价格市场化改革,也有人认为现在必须加大行政控管等等。
争归争,吵归吵,经过这三次会议三轮会审,宏观调控大去向已确定。首先是“双防”方针,即“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到底还要不要?目前的结论是,这个政策没有取消,但也不用再提了。
其次是“一紧一稳”的政策改不改,即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要不要把紧字换成稳字,把稳字换成松字。结论是“一紧一稳”继续实行。但上头要求是口号保持不变,没有说内容一点不能动,未来的货币政策,将突出“有保有压”;未来的财政政策,将表现为扶贫济困。
再有,就是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变不变,虽然不少专家有新建议,但中共领导层提出的“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是不变的12字基本要求,加不加字,则要看未来情况。
在如此多的不变下,面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国内经济的风雨,未来宏观调控又不能不变,否则如何体现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但在哪些领域将变,还有争论,但至少三大方面,未来将有重要的政策性变化。
首先是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都说主要看消费,但按物价高位走势,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农民收入增加的停滞,消费可能进一步放缓。如何增加收入、如何刺激消费,成为宏观调控一大变局内容。
再有是通胀与价格改革,通胀已由防范转入压抑,压抑通胀有很多办法,领导层终于认识到,行政性价格管制弊多利少,面对市场供求平衡关系,不实施价格改革,问题永难解决。
在防止经济下滑、压抑通胀两大任务外,宏观调控还有第三大任务,就是防范风险。经济风险中,最大是金融风险,其苗头和火头,包括热钱风险、股市风险、楼市信贷风险、新金融腐败的风险等。金融风险已受重视,农业风险、就业风险关注则不够。其中农业风险,主要是农民增收放缓、农业增长放缓带出的风险,被掩盖在夏粮丰收喜悦中;而城镇居民就业,在经济放缓成势、企业倒闭成潮下,可能由经济风险,酿出社会和政治风险。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