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再次对房利美和房地美(以下简称“两房”)出手,给中国的“救市”派提供了最新的利器。所有主张救市的人都会将此奉为经典,“看吧,世界上最最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出手了,我们为什么还不救?”
此前,美国政府也曾出手对困境中的“两房”给予过援助,并且在股市低迷的时候,调低了利率。而这些措施也都成为救市派有力的证据。
但其实,东西方经济学家对于“救市”一词的理解并不相同。笔者日前,曾就美国对股市以及“两房”的救助,采访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这不是政府在救股市、楼市,而是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对经济进行的干预。
但其实就实际效果来看,“干预”与“救市”可能更多是理解上的不同。救市本身就是一种对经济的干预,只不过干预是一个经济学上常用的词汇,而救市则更具有民间色彩以及中国特色。干预意味着在经济或者某些重要行业发展过快、过热,出现泡沫时,出台政策进行降温,挤压泡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压市。而在经济下滑或是行业低迷时,出台政策进行升温,刺激经济、产业的发展,这也就是所谓救市。说白了,干预也就是政府常说的调控。
本来用哪个词无关紧要。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救市说的一次次兴起,“救市”被更多地戴上了利益的标签。这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人们的眼光,妨碍了我们客观地分析认识问题。
由是许多专家在谈到这个词时,开始顾左右而言他,生怕被扣上利益代言人的帽子。在今年4月因股市下跌而引发的争论中,有些人就很聪明地回避了“救市”这个词,而是说,政府出台利好股市的政策,不能简单理解为救市,而应理解为政策的纠偏?因为在股市过热时,政府上调了印花税,并导致股市大跌。
其实在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利益中人。西方经济学的前提就是,假定人都是“理性经济人”。这意味着趋利避害是一种本能。因此,关注利益的变化,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被自身利益蒙住了眼睛,则很可能陷于相互指责,甚至语言暴力。
比如,很多人会说,房地产崩盘了才好呢?楼价跌得越多,能买得起房的人越多。但其实,房地产业背后是无数人的就业,以及巨大的对相关产业以及全局经济的带动作用。如果楼市崩盘,势必将金融业拉下水。而一旦银行系统出现问题,后果将非?膳。但另一方面如果听凭地产商动辙以金融业以及经济下滑相要挟,盲目出台楼市利好政策,不仅将助长房价的上涨,招致更多人购房无门,而且会加速房地产业泡沫的累积,从而将经济置于风险之地。
明确了问题的利害,再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国救了,我们是不是要救?笔者认为,美国的做法未必就是市场经济的样板。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救与不救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事实上,对美国不遗余力地救助“两房”,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不久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就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美国政府对“两房”的拟议援助,将导致风险社会化,其中蕴含着长期的道德风险!盎揪霉媛扇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金融市场中的那些机构已经享用了一场奢华的盛宴,而政府现在正要求纳税人来负担一部分费用。我们应该干脆地说‘不’!钡驮诮裉欤⒐督鹑谑北ā肥紫闷缆墼甭矶 の侄蚍⒈砦恼鲁,只有国有化才能救“两房”。
两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观点,出现在同一个媒体,其实正说明了分歧。干预与否,何时干预,这不仅是经济学上的难题,也是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困惑。
事实上,自从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以来,干预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干预与否,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而非今天所独有。比如说,不久前对部分纺织品出口退税的调整,也被认为是一种救市。
就中国而言,救与不救,首先要明确的前提是,股市与楼市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是不是到了政府必须出手的时候?以楼市为例,房价到底降了没有?降了多少?楼市;欠褚丫搅丝赡芤⑾低承苑缦盏某潭?对这些问题要有切实的调查与定量定性分析。这显然是决定政策走向的一个前提。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现在应该做的是在充分听取各界意见的同时,做充分的定量分析,在效率与公平上寻找一个均衡点。这是所有决策的前提。
救市与否考验政府大智慧。 (潘圆)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