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涨5.6%,再次超过6月份4.4%的峰值,创下自1997年2月份以来的十年来单月新高。
如此高的CPI指数,引起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它意味着什么?预示着什么?通货膨胀是不是已经到来?会不会失控?面对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们得出的判断分歧甚大。有的观点认为,中国不会通货膨胀;有的观点认为,中国冲入“轻微”通胀区;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新一轮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开始。而某些国外专家表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失控,预计CPI通胀会在明年年中达到6.5%,甚至可能冲上8%。
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当下,对于通货膨胀这个涉及全体国民福祉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理性的讨论是尤为必要的。
按照通常的说法,食品上涨依然是推动本轮CPI增速明显回升的主要原因,即肉价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上涨带动整个CPI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而言,如果没有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联动上涨,就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从目前的数据看,虽然CPI指数较大,但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并未出现大幅上扬,这也是分歧出现的主要依据。但是不是就此可以对通货膨胀抱以乐观心态?我们认为,对于CPI和通货膨胀,宁可高估之,不可轻视之——只有严阵以待,而不是掉以轻心,才能使我们有可能未雨绸缪,建立严密的防范体系,把风险和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从百姓的角度看,价格传染实际上正在蔓延,且大家一直焦虑的是,这种蔓延会否持续?就在上周,央行罕见表态认为,“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染问题,防止价格全面上涨”,首度预警全面通胀风险。
如何对物价上涨的趋势给出理性判断?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判断上涨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可持续性,以及食品价格上涨推动工资上涨,引起成本上升,进而推动物价上涨,从而形成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相互作用的循环。我们看到,尽管目前涨价主要限于食品,但食品之外的生活必需品(如水、电、气、成品油等)价格上涨一直在持续。更为不能忽视的是,房价的上涨更是由来已久,而住房成本如大幅增加,必然会抑制一般性的消费需求。
由于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依然较高,集中表现在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的物价上涨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则是加大了贫富差距。这是不可忽略的另一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更可怕的社会风险。避免问题的恶化,还要从源头防止问题的产生。13日晚,国务院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落实促进生猪等副食品生产供应的各项政策措施,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通知还要求,切实抓好秋粮生产,力争实现秋粮增产增收。与此同时,商务部发布储备肉管理办法。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是缓解以食品价格上涨为推动的CPI上涨的一个重要力量。
而对于管理者而言,不能简单地做一个乐观的观望者,一方面,要监管好政府定价的商品价格执行情况,切实打击各种哄抬物价和变相涨价行为;另一方面,则要做好低收入阶层(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补贴,提高存款利率,千方百计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百姓齐心协力,方能最终共渡难关。(王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