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存款月度降幅创出新高
投资渠道增加利好资本市场
股市快速上涨蕴藏一定风险
应该出台适当措施进行调控
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4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7.1万亿元,同比增长15.0%,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也增长15.7%。但当月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却减少1674亿元,同比多减2280亿元(去年同期增加606亿元)。在存款总额平稳增长的背景下,居民存款却出现了1600多亿元的大幅减少,而且创出了月度降幅的历史最高纪录,这种反常的状况的确值得关注和深思。
毫无疑问,居民存款的大幅减少与近期股市的持续火爆是高度相关的:仅4月一个月,上证综指上涨幅度超过20%,居民开户数量近480万户,超过了整个一季度的新增开户总数,也超越了前两年的新增开户数总和。目前居民开户总数已接近1亿户。凡此种种,足以说明大量的储蓄存款搬家到了股市。
其实,回想几年前,从学术界到实际部门都在为储蓄存款持续的大幅增长而担忧。从理论上看,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模式必然导致居民的“强制储蓄”,居民除了将钱存到银行之外,其它投资渠道乏善可陈。
但近两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去除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持续的“双顺差”造就了流动性过剩的国内经济环境。同时,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在大幅增长。这一切,使得我国的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因此,居民储蓄存款减少的可喜之处在于,它不仅意味着居民投资渠道的增加,也对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形成了巨大外部支撑。
但另一方面,股市在短时间的快速上涨,本身也蕴藏着巨大风险。而且,这种“井喷式”行情极易在社会形成巨大的财富示范效应,使得很多居民相信,只要把钱投到股市里就注定能发大财。想到这种“无知者无畏”的投资心态,居民存款的大幅下降也就很难令人轻松得起来。
同时,从统计数据来看,4月份居民贷款同比增加630亿元,成为当月贷款增长的最大推动力量。尽管缺乏贷款分布具体数据的支持,但这也不免令人担忧,可能存在一部分居民以不动产等为抵押贷款炒股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属实,那无疑使股市的潜在风险进一步放大。
事实上,大量的新股民涌入股市,一方面把股价越推越高,另一方面也把政府推向了尴尬境地。如果政府采取过于严厉的措施,可能走到“群众”的对立面、遭到反对呼声,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未见得理想;但如果对股市放任,又会助长投机。须知,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赚不赔的投资品,一旦股市出现深幅下挫,将令广大中小投资者面临巨大损失,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面对储蓄存款的持续减少和股市的持续升温,政府及有关部门不能无动于衷,而应出台适当措施对股市进行调控。
首先,监管机构应加大对股市监管的力度。大凡在牛市,都将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企业鱼目混珠、发表虚假消息、与“庄家”联手违规拉高股价以牟取暴利等现象。因此,当前要切实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者。同时,要加大对投资者宣传教育的力度,要使投资者在对股票的风险性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去“买者自负”。
其次,政府加强对股市调控要尽量使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因为行政手段往往容易给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此问题上,1997年我国对股市进行行政干预的教训是很深刻的。针对当前公众持续高涨的投资热情,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增加市场供给上多做文章,及时启动公司债、开发出一批交叉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最后,还要注意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目前,央行货币政策主要致力于流动性管理,并交替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等来收紧流动性。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4月份的CPI为3%,尽管比上月的3.3%略有下降,但存款实际利率为负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当前央行加息的理由是充分的,其目的并非直接打压股市,而是要保障银行存款人的基本权益,当然不排除会为股市带来适度降温的间接效果。(郭田勇;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