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北京晨报报道,2月11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上聚集了数十位从事经济、金融研究的主流学者,在经济学界德高望重的吴敬琏以《反思过去25年的改革,明确21世纪前进的方向》作主题发言,呼吁改变目前在学术争论中出现的危险弊端。
“经济学家作为知识人,应当秉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它是否符合学术规范独立地负责任”,吴敬琏提出,学术界应该提倡自由、切实的讨论,而不是随意做出过分笼统的判断。
学界没有形成“切实”风气
吴敬琏的发言是针对学术界正在激烈进行的一场争论。
从2004年点燃导火线的“郎顾之争”开始,这场争论已经从国企改革中是否应当“国退民进”,延伸到医疗、教育、土地等各项制度调整的争辩上来。
到去年岁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评价说,经济学界正在面临20多年来最大的学术分歧。
“25年来,像这样的争论已经有过很多次,”吴敬琏说。1981年到1984年一次,1989年到1992年一次,这已经是第三次。
吴敬琏认为,前两次争论的经验表明,只要这种争论能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摆事实、讲道理,真理总是愈辩愈明?赡壳暗睦Ь吃谟冢谘踅缒诓,争论的激烈程度已然升级,但“切实”的风气却还没有形成。
学术观点与人品不能混为一谈
目前的状况却是缺少思路清晰的具体分析,笼统判断的气氛也影响到公众对经济政策调整,甚至对经济学家学术人品的判断,使得原本应当越辩越明的争论更加混乱。吴敬琏说,“在制度调整的过程中,大众对种种社会消极现象的存在感到迷惑不解,而学界人士对这些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很不相同的解读,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不过,有的学者却借大众的不满情绪,对一些领域的制度调整做出全面否定,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学者们要进行更加具体的讨论变得不太容易。
同时伴随争论的还有对经济学家学术人品的质疑。现在,只要与公众所期待的观点不同,学者们就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招致骂名。吴敬琏认为,对于各领域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学家的学术道德问题,应该分开来做更具体的讨论,而不应该混为一谈。(记者 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