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恶意欠费
岁末年初,不少大学因催缴学费的举措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1月18日,在百度上搜索“大学生欠缴学费”,相关网页达到4.66万个。河南、山东、海南、湖北、湖南、黑龙江、甘肃、重庆等省市的十多所大学都在催缴学费。有人因此得出结论:加入到“讨薪”行列的不仅有农民工,还有大学校方。
综合媒体的报道,大学催缴学费主要有以下几招:休学;不让参加期末考试;不予注册;考试成绩一律不予登记,全部参加补考,且补考成绩无论如何优秀,都只记录为60分;不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不发放生活补贴、取消当年的“三好学生”等评优资格;对毕业生暂不办理有关毕业手续、暂缓派遣等;成立调研收费组赴学生家里收取学费。一些学校是多管齐下,同时运用好几招。如在甘肃联合大学,欠费的学生就不能参加考试,也不能享受贫困补助,成绩再好也得不到奖学金,还不能入党。而被众多高校纷纷效仿的则是“不准参加期末考试”这一措施。
毫无疑义,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必须由学生承担一部分学费。而有钱不交学费,正是这个普遍失去信用的社会风气在大学校园的体现。我国高校已逐步建立起多元化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体系,但这样一套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制度也被不少“假冒贫困生”钻了空子。
从媒体的报道看,这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不错。但由于缺乏诚信,攀比、从众等心理,将学费用于其他消费。有自称大学生的网友认为,“这是一种公民信用的缺失”。这名网友担心:“不交学费却生活潇洒,又能免受惩罚,这种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容易在大学生中蔓延开形成不良的风气。”在大学就这样不守信用,走进社会以后会怎么样呢?有大学领导表示这样的担忧。
大学学费超过百姓的承受能力
各大学对欠缴学费之事,可谓一片叫苦声,认为拖欠的巨额学费已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匡海学看来,学生欠费也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在政府投入不足,学校又必须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力度的情况下,学校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此言不虚。2005年9月8日,本报曾报道,在校大学生人数由1998年的340多万人猛增到2005年的1400万人。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约需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高校现在向银行借贷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差额部分就是各高?渴昭Х烟畛涞。高校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现在不是中国政府在办中国的高等教育,而是中国的高校在办中国的高等教育。”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有一句话广为流传:现在的大学学费已经超过了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是有点高了。按照中国的国情,评价大学学费的高低应该以老百姓是否能够承受为标准。新华社提供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7.5%的被调查者能够接受大学每年5000元以上的学杂费收费标准,71.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高等教育收费太贵。目前,全国高校学生中大约有20%的贫困生,而在一些中西部省份,比例更高。如何保障数量庞大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政府和大学要全力解决的难题。
惩治“恶意欠费”会不会殃及真正的贫困生
一方面大学必须依靠收取学费维持正常运转,一方面确有部分学生有钱不交学费。那么,学校以不准参加期末考试或休学等措施来追缴学费是否合适呢?很多学校强调,这些措施只是针对“恶意欠费”的学生,但实际上,这种所谓只针对“恶意欠费”学生的行动常常殃及了真正的贫困生。
以烟台大学为例,目前该校2.3万名学生中有20%是贫困生,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到十几个县市进行的调查发现,有将近5%的学生家境并不是很困难。学校出台“暂停期末考试”的追欠政策后,涉及几千名学生所欠1700多万元的学费,已被追缴回1000多万元!爸恍枰哂幸欢ǖ氖芰,就会发现这里面的问题,所谓‘恶意欠缴学费的学生’(5%)占贫困生(20%)的1/4,已追缴学费(1000多万元)却是所欠学费(1700多万)的1/2以上!鄙虾M么笱幕姥芯克跸嬉虼嗽凇缎戮┍ā飞献姆⑽剩靶7阶方傻木烤故恰褚馇方裳Х训难,还是所有贫困生呢?”
有人在网上撰文指出:“学校以暂停学生期末考试的办法来追缴学费,是一个缺乏大学教育应有的善意精神、违背大学教育宗旨的以恶治恶的败招!闭馕煌讶衔笱Ы逃坏⒁饪翁糜行蔚闹兜拇,同时也要注意自身日常管理对学生的无形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
学校的一道催缴令就能追回上千万元的欠费,是因为学校掌握着学生能否正常完成学业的“命脉”。尽管社会上流行的说法是“欠债的是爷爷”,但在欠费学生面前,学校永远是强势者。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十条规定: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既然不予注册,当然没资格参加考试了!币晃桓咝5墓ぷ魅嗽比绱私馐。但在王晓渔看来,这个推理比较无力!叭绻切┣方裳Х训难挥凶⒉,就不存在是否考试的问题;如果校方已经允许那些学生注册,现在突然出台追欠政策,也不尽妥当。在后一种情况下,校方放弃了自己要求学生缴纳学费后再注册的正当权利,却以另一种土制方法‘追欠’,未免有‘秋后算账’的嫌疑!
在欠费学生中,谁真正的贫困,谁有钱故意不交,校方如能下大力气做好这一区分的工作,然后区别对待,让真正的贫困生不受牵连,才能显现学校对学生的真诚。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