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促使美方对中国作出“利益相关参与者”的定位,原因是“没有中国更大力度的合作,美国将无法维持一个公开的国际经济体系”,以及中国并不挑战美国的霸权。然而,如果我们中国人头脑发热自我膨胀,作出美国已放弃“中国威胁论”以及“遏制中国”的长远战略考虑的论断,那就大错特错了。
2005年中美关系继续向积极方向发展。两国首脑五次会晤,布什三次访华,这是中美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从美国对华政策的具体表述上说,美国副助理国务卿佐利克9月21日讲话首次提出的美要敦促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参与者”(stakeholder)可以看成是美国对华政策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标志。至今,中外许多观察家仍不断对其进行解读与分析,试图看出中美关系今后的可能走向。
因应新形势
佐利克的表述自然不是他个人的即兴之作,而是美国国务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并在布什首肯下作出的。促使美方作出“利益相关参与者”的定位,最重要的原因有两条。其一是,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实际上已成为全球性的大国。美国需要同中国对话协商的问题诸如反恐,防核扩散,能源,环保,贸易,金融以及防治流行病等都是涉及共同利益的全球性问题。佐利克说,“没有中国更大力度的合作,美国将无法维持一个公开的国际经济体系”,这是真话。其二是,布什政府从对中国的现行对外政策的观察中已大体得出判断:尽管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但中国并不挑战美国的霸权。
美对华政策大框架未变
佐利克承认中国已融入现存国际体系,并说美国现在“需要鼓励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的一员”,要求“中国提供更大的合作”。鉴于现有国际体系美国占有突出的主导地位,前面的表述,实际上含有要求中国承认美国的霸主地位的意思。对此,如果我们还有疑问的话,不妨再品味一下佐利克对“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一员”所提出的要求。他要中国在经济上,放弃对美不利的所谓“重商主义”;在军事上,要解释“快速推动军队现代化的目的”并要做到美国要求的“透明度”;在政治上,则明确地要求按美国的标准“向民主过渡”。而这一切都是美国所一贯坚持的。佐利克吹嘘他提出的方针“突破了已实施30年之久的美国对华政策”。但果真如此,又怎么没有引起一贯热衷于反华的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大反弹呢?
若从美国维护其霸权地位的角度来观察,要中国切实扮演维护现有国际体系,按美国的方针“共同解决新世纪面临的挑战”,其实是对中国一种新的约束方式,也可以说是遏制政策的变种。
美国对华政策的大框架仍然是“接触与遏制”。对此,佐利克其实已讲得相当坦率。他说:“许多国家希望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但谁也不会拿自己的前途作赌注”。意思很清楚,那就是要对中国实施军事遏制。近年来,美国在东亚加强军事部署和强化美日军事同盟的许多重大措施,其矛头主要是指向中国。这是有目共睹的。保持在东亚的军事优势,形成对华军事压力,是美国的既定政策。有的美国问题专家,主张借重美国对华“新方针”,在建立“中美关系体制”过程中,要美国认可中国在台湾海峡“对美军力均势甚至起码优势”。显然,这是极不现实的,简直是“与虎谋皮”。
“新方针”的积极意义
美国对华“新方针”出台后举行的佐利克与中国副外长戴秉国中美第二次战略对话以及决定明年上半年再次举行对话,表明中美之间很有可能由此建立制度化全面高层战略对话机制。据美方说,美国与其它国家尚无类似机制。这是美对华政策中“接触”一面的新发展。中美关系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和中国的迅速发展,既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存在着巨大的结构性互补关系。对中国来说,能否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中美关系。美国的这一“新方针”,至少在表述上侧重于双方互补的积极一面。这在过去是没有的。这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美国准备接受中国的和平发展。当然大前提是不能动摇美国的霸权地位。由于中国不想挑战美国的霸权,双方的战略对话应该会有相当大的交汇点。(摘自香港文汇报;作者:程毕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