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龙陵八月三十电 题:攻取“东方直布罗陀”
中新社记者 龙剑武 韩胜宝
汽车行驶在尘土飞扬的滇缅公路上,颠簸不已。路临深谷,地势险要。这里就是云南省龙陵县腊勐乡境内的松山。
松山为高黎贡山余脉,由十余个山头组成,东临怒江,西连龙陵,是滇缅公路出入滇西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学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其主峰俯视怒江惠通桥和周围群山,炮火可控制方圆一百公里地面和怒江打黑渡以北二十公里江面。一九四二年五月,日军自缅甸入侵滇西,中国军队于五月五日炸毁惠通桥,阻敌东进。日军占领松山等怒江以西要地,据险固守,长期与中国军队隔江对峙。
一九四四年五月,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大反攻。第十一集团军由惠通桥等地渡江,六月四日开始仰攻松山要塞,战斗惨烈悲壮。经过一个多小时跋涉,记者从龙陵来到松山主峰子高地,寻访战场遗迹。如今主峰南坡已修建起纪念设施,成为当地的“国魂”教育基地。
龙陵县委宣传部的杨开庆指着南坡空地上的一株枯藤老树说,松山战斗结束后,此处仅存两颗榕树,几年前还曾从树中挖出弹头。
这株高大的榕树树干已枯槁斑驳,布满大小弹孔,显是经过战火洗礼,但茂盛的枝叶仍呈现出历经沧桑的生命力。不远处建有一块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阵亡将士公墓,上面铭刻牺牲者名录,令人敬肃。
顺着一条当年的日军战车道向上攀登,沿途植被繁密,但两侧草木丛中单兵掩体、战壕弹坑随处可见。战车道在一处开阔地带分作三岔,通往密林深处。据说,这种车道经过日军长年修筑,可供兵车坦克上下主峰,各处又分布火力点交叉控制,易守难攻。越接近峰顶,日军深掘的交通壕越密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多数坑道宽度仅够一人容身,在树枝草叶的伪装下难以发现。
杨开庆介绍说,日军以松山山顶为中心,沿公路东至惠通桥、西至镇安街,修建了一个纵深达数十公里的强大防御体系,设主峰子高地、滚龙坡、大垭口、长岭岗四个能独立作战的坚固据点。其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坚固复杂。阵地上配有山炮、战车、汽车,设有医院、慰安所,地下有电话、供水、照明等设施,粮秣弹药充足。日军高级将领在视察后报告称,松山可固守十一个月以上,甚至扬言“中国军队不死十万,休想攻取”。
事实上,远征军的确为攻占松山付出重大牺牲。六月,七十一军苦战月余,夺取松山外围,伤亡惨重。第八军七月接替主攻,采用炮轰、冲锋战术未果,后改为对壕作业,步步逼近,方攻克滚龙坡、大垭口等阵地,其间许多阵地反复拉锯,异常激烈。
在子高地的战场旧址,杨开庆讲述了争夺这座松山主峰的惨烈战事。八月初围攻主峰,第八军飞机重炮集中轰炸和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奏效,后改用坑道作业,于二十日引爆填埋的TNT炸药,清除山顶敌堡,又经殊死肉搏方占领制高点。九月七日全歼守敌,收复松山。
一路寻访,见到的马漕洼头、核桃洼梁子头等子高地要道,在第八军进攻时均发生激战。据介绍,两军在核桃洼梁子头肉搏血拼,相拥撕咬而死者六十二对,慷慨壮烈,可谓此役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一个缩影。
松山血战历时三月零三天,经大战十多次,小战上百次,全歼日军五十六师团一一三联队腊勐守备队三千余人。中国远征军以阵亡官兵七千六百余人的代价,打开了大反攻的前进通道,摧毁了日军滇缅战线上的支撑点,为收复腾冲、组织龙陵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役为山地丛林作战全歼日军的典型战例,被美国编入西点军校教程。
告别松山时,见到满山的云南松傲然挺立,郁郁苍苍,很难想象当年这里曾在战火中化作一片焦土,几乎寸木不留。据说,山风大作时,松涛阵阵,声势骇人,犹似六十多年前战场上的厮杀回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