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十六日电(记者 耿军)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与共青团中央学校部联合主办的二00六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今天正式发布。
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冈栋俊介绍说,二00六年中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激增至四百一十三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有关政策制定部门及政策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
课题组组长王丽萍宣读了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截至今年五月底,在接受调查的二00六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百分之四十九点八一,不想马上就业的占百分之十五,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百分之二十七点二五。
调查还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为百分之五十五点七一,而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百分之四十一点零八。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在程度上不及人们想象的严重。
哪些专业的就业水平高?调查显示,农学专业的就业水平最高,达百分之七十八点三八;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水平分别为百分之五十八和百分之五十五。医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最低,仅为百分之三十一;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也仅为百分之三十三;而法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为百分之三十七点八五,低于人们的预期。被视为冷门的哲学和历史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分别达到百分之四十点三五和百分之五十一点八五。
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关性。调查显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依次为百分之六十二点四三、四十七点八八、四十一点七三、四十三点三九。
薪酬被视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百分之六十六点一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一千至二千元人民币之间。
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没有明显改变。有百分之四十五点九三的大学生担心到基层和西部工作会限制个人的发展,有六成以上的学生对到基层和西部工作持不太赞成的态度,而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岗位。
令调查者感到欣慰的是,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还有高达百分之七十六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专家分析指出,大学生群体的这种积极心态是社会的稳定因素。
据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宁骚教授介绍,此次调查以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向清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全国十六所大学发放问卷四千份,回收问卷三千四百七十五份,有效问卷三千四百五十一份。参加调查的男生为二千零三十四人,女生一千四百一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