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美国财长鲍尔森离开美丽的西子湖畔启程前往北京,他此次访华行程的主要活动也将由此展开。对于这位已经来过中国不下70次的前任高盛集团主席来说,和中国人打交道他并不陌生,但以美国财长身份访华拜会多位中国财经要员,这还是第一次。
届时,鲍尔森将与中国政府探讨哪些话题?表达什么观点?如何在安抚美国国内对人民币汇率和贸易问题持续不满情绪的同时,又尊重中国的汇率改革不对人民币过分施压,这一切对于这位被布什总统“降大任”的新财长而言都充满挑战。
或许是为了提前释放此次访华论调的信号,鲍尔森日前在华盛顿发表的一篇关于中国经济的讲话中,史无前例地称赞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袖”,并表示“希望看到中国成功”。自几个月前负责中国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离开国务院以来,中美关系正在寻求一个新的领袖。鲍尔森坦言,他将承担起这个责任,不仅仅局限在财政领域,而且还要涉足整个的双边关系包括能源、农业、贸易及环境等领域。
巧合的是,在此之前,鲍尔森和佐利克刚刚进行了一场角色对调,前者宣布接棒财政部不久,后者就弃政从商投奔了高盛。
大半辈子都是“两点一线”
其实,财政部长并不是鲍尔森第一次的政坛角色,此前他曾先后在五角大楼和白宫供职,但都是“中等角色”。鲍尔森大半辈子的职业轨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线”:从华盛顿到华尔街,然后又从华尔街回到华盛顿。1970年从哈佛大学获得MBA学位后,鲍尔森分到五角大楼的差事,担任美国国防部助理国防部长的助手。两年后,升迁至尼克松政府班子,任总统办公室助理。
然而,真正造就今日鲍尔森的则是华尔街。在华尔街摸爬滚打的30多年里,鲍尔森交出的答卷可谓“完美”:从高盛公司的普通职员干起,凭借个人能力步步高升,1982年获选为合伙人,1999年,随着高盛公司上市,鲍尔森成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并掌权至今。在他的执掌之下,高盛成了美国最赚钱的证券公司。2005年,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高盛的盈利达到了创记录的56亿美元。作为高盛第一把手的鲍尔森也跃升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金融高手之一。2004年1月,在美国媒体评选的“华尔街权力排行榜”上,鲍尔森高居榜首,被冠以“华尔街权力之王”的名衔。
鲍尔森属于美国证券界中的“鹰派”。蛰伏高盛30余载,他“治军”严明,手腕强硬。“(在高盛)15%到20%的人创造了公司80%的价值,所以很多人可以被裁掉,而不会影响公司的业绩,”鲍尔森的这句经典名言至今还让绝大多数高盛的雇员们心惊胆战,虽然此后鲍尔森对此番言论表示道歉,但高盛的“痛苦的裁员”却没有因此停滞,据《财富》测算其裁员比例仅次于美林公司。
在独特理念的支撑下,高盛与美林及摩根士丹利多年来稳居全球投资银行业内三雄,鲍尔森本人也成为华尔街最能赚钱的老板,在高盛任职32年期间,鲍尔森积蓄了超过5亿美元的资产。光是去年,鲍尔森的年薪就高达3830万美元。就在鲍尔森即将履新、离开高盛之际,高盛董事会又特意准备了一份1870万美元现金的“大红包”送给鲍尔森。
拒绝电视采访
不过,鲍尔森在华盛顿的新工作就没那么多“赚头”了,做美国财长年薪不到20万美元,几乎是原来薪水的1/200。难怪鲍尔森决定接受财长职位时,不少人对他的选择感到吃惊,因为高盛总裁远比近乎虚衔的财长名至实归。
自今年7月上任以来,鲍尔森给我们展现了他的另一面。美国媒体将鲍尔森与其前任约翰·斯诺相比,发现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认为,与斯诺相比,鲍尔森可能显得更具有王者之气,影响力更强,更具有权威性,但也更难以接近。
有人曾担心,一旦涉足官场,直率的鲍尔森可能会世故很多,但从最近两个月他的表现来看,分析人士发现,鲍尔森更愿意保持经济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而不是像斯诺那样成为白宫决策的“啦啦队”,满世界地宣讲上级指令。
鲍尔森履新两个月来,他出席公开场合的次数仅有约翰·斯诺一半。与斯诺担任的“善意大使”角色不同, 60岁的鲍尔森已经完全掌控了布什政府的经济政策。作为布什总统经济团队的首领,鲍尔森负责协调美国在诸如社会保障、医疗改革、投资自由化等一系列问题的政府工作。他甚至数次要求将与白宫经济幕僚的联席会议从白宫“移驾”至财政部大楼。
鲍尔森还有一项重大改变就是,财政部不再定期就美国的就业、零售额或其他经济指标发表政策声明,他也拒绝就这些经济报告在电视上接受采访,而此前斯诺曾一个上午接受了4家电视台的采访。
相比之下,鲍尔森显得谨言慎行,他只在一些必要的场合发言,并试图恢复财政部的影响力和威望。过去3年多时间里,斯诺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期间,他每个月至少要发表6次公开讲话,而鲍尔森目前每个月仅发表3次公开讲话。
[1] [2] [下一页]